首页
>
霸清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史上最昂贵的一次哭声 第二章 这个继母不是人 第三章 我的名字叫和珅 第四章 开学第一天 第五章 太子党的‘新宠’ 第六章 纹银300两 第七章 一人擎天,一人捧日 第八章 天上掉馅饼 第九章 人生四行 第十章 我的老婆是美女 第十一章 擦,跑偏了 第十二章 名落孙山后 第十三章 文武双全 第十四章 一人独占一江秋 第十五章 守得云开见日出 第一章 史上最帅轿夫 第二章 时接圣人欢 第三章 双喜临门 第四章 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第五章 乾隆爷的是个好领导 第六章 魔咒 第七章 喜得贵子 第八章 升升升升升 第九章 坐着爆竹升天 第十章 海城的烦恼 第十一章 不立威,何以服众? 第十二章 非汝头,难平吾气! 第十三章 你丫是不是疯了 第十四章 整不死你! 第十五章 安明的来意 第十六章 第二个敌人 第十七章 来自伊阿江的消息 第十八章 他他拉苏凌阿 第十九章 让干爹看看 第二十章 有舍才有得 第二十一章 神一样的对手 第二十二章 六成胜算 第二十三章 最后一炮 第二十四章 舒常的策略 第二十五章 极品尤物 第二十六章 意外收获 第二十七章 剥皮 第二十八章 满清十大酷刑 第二十九章 干倒李侍尧 第三十章 李侍尧的底牌 第三十一章 借刀杀人 第三十二章 李侍尧的结局 第三十三章 逗死你 第三十四章 人间此地是蓬瀛 第三十五章 五岁小驸马 第三十六章 第三个敌人 第三十七章 零投入,高收入 第三十八章 知所先后,近其道矣 第三十九章 与时消息 第四十章 摸透领导的心思很重要 第四十一章 悲催的福长安 第四十二章 诡异的真相 第四十三章 擦,蝌蚪文 第四十四章 活着就要折腾 第四十五章 掌管理藩院 第四十五章 千古一帝 第四十六章 荣升正总裁 第四十七章 青史留名 第四十八章 海阔天空 第四十九章 三妻四妾 第五十章 千古奇书 第五十一章 全本之谜 第五十二章 高鹗的决断 第五十三章 功过是非 第五十四章 查办蒋文迪 第五十五章 满清第一案 第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 第五十七章 再起波澜 第五十八章 喜出望外 第五十九章 折腾死你 第六十章 叫板和珅 第六十一章 钱沣的宣言 第六十二章 宰相刘罗锅 第六十三章 我的名字叫刘墉 第六十三章 我活着,我快乐! 第六十四章 黑心罗锅 第六十五章 钱沣的能力 第六十六章 好运连连 第六十七章 济南一夜 第六十八章 玩的就是你 第六十九章 锒铛入狱 第七十章 生死一线 第七十一章 议江南 第七十二章 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七十三章 豆蔻江南 第七十四章 名鸡是怎样炼成的 第七十五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七十六章 艳艳风尘董小宛 第七十七章 侠肝义胆桃花落 第七十八章 侠骨芳心顾眉生 第七十九章 长斋绣佛卞玉京 第八十章 红泪沾衣 第八十一章 清雅幽兰 第八十二章 御览群芳 第八十三章 金点子 第八十四章 千叟宴 第一章 御史曹锡宝 第二章 吴省兰的建议 第三章 化险为夷 第四章 安插和琳 第五章 忧哉榭 第六章 天地会 第七章 猛人福康安 第八章 蚕食 第九章 固伦和孝公主 第十章 公主大婚 第十一章 险象环生 第十二章 又能如何呢? 第十三章 去而复返的廓尔喀 第十四章 恐怖的福康安 第十五章 栽赃 第十六章 谗言 第十七章 英使访华 第十八章 马嘎尔尼的目的 第十九章 暗算 第二十章 致命的传闻 第二十一章 烧车御史 第二十二章 不死谏臣 第二十三章 鱼跃龙门 第二十四章 弹劾窦光鼐 第二十五章 变天了 第二十六章 五阿哥的故事 第二十七章 爱新觉罗?永琰 第二十八章 嘉亲王的反应 第二十八章 嘉庆有个好媳妇 第二十九章 和大人的策略 第三十章 地上有张脸 第三十一章 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第三十二章 趁你病,要你命 第三十三章 苗有英雄八月肖 第三十四章 和珅不反之谜 第一章 悲伤从这里开始 第二章 和琳死了 第三章 嘉庆的逆袭 第四章 皇后驾崩 第五章 野性的呼唤 第六章 陀罗尼经被 第七章 统领军机 第八章 帝王心计 第九章 朱砂泪 第十章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第十一章 怀柔 第十二章 朱珪回来了 第十三章 最后的晚餐 第十四章 心机 第十五章 乾隆的陵寝 第十六章 匪气凛然 第十七章 入地无门 第十八章 满载而归 第十九章 东陵谜案 第二十章 乾隆地宫之谜 第二十一章 图谋 第二十二章 造势 第二十三章 摊牌 第二十四章 对决 第二十五章 凌迟 第二十六章 人生如酒 第二十七章 撒手红尘 第二十八章 重头再来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四十二章 诡异的真相
《霸清》
作者:绝谷刀客
更新时间:2024-02-04 09:54:29
字数:8148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霸清 !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理:是个官都会有事儿,出事儿了交钱,没事儿了。钱哪儿来,从人民群众的口袋中来。当官儿的就怕自己出事儿,怕出事儿就要多捞银子。银子捞得越多,胆子也就越大。胆子越大,银子捞得越多。

    其中谁最吃亏?!答:劳苦大众。

    这主意分明是想要鼓动老百姓造反。

    包藏祸心,其心可诛!

    谁会赞成?!答:满朝文武全赞成。

    所有人都有事儿,更怕出事儿。

    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唯一不赞成的,也绝对不可以赞成的只有一个人,乾隆爷。

    他是领导,领导是要对人民负责的。

    所有人都可以赞成,唯独他不可以。

    乾隆爷别说没有事儿,就算有事儿,也没人敢问他的事儿。‘议罪银’这么坑爹的一个主意他看不出来吗?!

    简单的四大点,就连度娘都知道:1.以钱代罪,使上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肆无恐,加剧了清朝官吏的腐化。

    2.录取官员的标准由注重对行政能力的测试转变为对敛财能力考核,使得清朝官员整体素质下降。

    3.为了捞回上缴上去的议罪银,官员们加强了对底层人民的剥削,造成了社会动荡。

    4.以钱代罪,有罪不究,律法变得形同虚设,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我个人认为,乾隆爷那时候虽然已经老了,但却并不糊涂。简单的推理题还是能拿个八九十分的。问题就在于,这么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既伤民生,又伤国体的制度怎么就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的舞台了呢?!

    让我们接着和大人故事继续向下看。

    历史即将揭晓,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那是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的初夏。那一年,和大人30岁,乾隆爷69岁。

    六月的紫禁城绚烂无比,到处洋溢着明媚的热情。良辰美景,又岂能少了赏花的人?乾隆爷特意叫来了和大人,君臣二人一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渐渐地,二人来到了一个小亭之内,亭子旁边有一棵茂密的大树,树荫遮挡住了骄阳,亭子内变得一片清凉,几只喜鹊停在枝头,见到来人喏嗜地叫了几声,翅膀一挥,消失在了二人的视线之外。

    “和珅,你喜欢什么鸟?!”乾隆爷兴趣盎然地问道。

    “奴才最喜欢喜鹊。喜鹊羽毛黑白相间,十分优雅,而且他的叫声意寓着向人报喜,是吉祥的化身。”和大人笑着说道。

    “你呀,真是朕肚子里的蛔虫,连鸟都和朕喜欢的一样。”乾隆爷大笑了起来。

    “奴才不敢。”和大人也笑了。

    “朕刚刚见得到喜鹊,心中已经作了一首小诗,你来听听看。”乾隆爷琢磨了一下,对和大人说道。

    “奴才洗耳恭听!”

    “喜鹊声暗暗,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乾隆爷得意地吟道。

    “好诗啊!”这是必须地。

    其实这首诗真的很差劲,乾隆爷这一生除了考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爱好,那就是作诗。虽然质量奇差,但架不住人家量大,再加上自己帝王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诗人,而且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迄今为止)。

    据统计,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一共才48000余首。他活了89岁,也就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也就不到30000天。3万天共作了41863首诗(有记载的),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

    这丫写诗写疯了。

    “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十分新颖,将喜鹊的已经写绝了。”和大人赞口不绝。

    “你呀!就会给朕说好听的。”乾隆爷笑着说道,心里十分受用。

    看过前面的童鞋们应该知道了,这是商量事情的最佳时机。和大人自然不会放过。

    “皇上,奴才有件事情想和您商量一下。”

    “什么事情,你说吧!”

    “皇上,内务府的银子亏空多年,如今崇文门关税虽然贴补了一部分,但仍是杯水车薪。内务府想要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难度很大。”

    “这个我知道。”乾隆爷听了心里自然不舒服,语气有些低沉。内务府没钱就等于他手上没钱。

    没钱谁不烦恼?!

    “所以,奴才想了个法子。”

    “什么法子?!”

    “奴才这个法子叫‘议罪银’。”

    “议罪银?!”

    “所谓‘议罪银’,就是由官吏将银子交到内务府。对于交了罚款的官员们来说,倘若日后犯了罪,可以根据先前所交罚款的多少,有区别的予以从轻发落。咱们政府公务员数目十分庞大,工资也非常可观,财政部每年的预算不可计数。所以,让他们上缴个‘议罪银’,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这样恐怕不好吧…….”乾隆爷有些犹豫。擦,这种话你也敢说?!

    “皇上,这笔‘罚银’是专款专用,全都上交给内务府,官员们孝敬皇上,也是分内的事,他们正愁没机会孝敬皇上您呢!有了这笔‘罚银’,日后皇上难寻、举办寿典,要多风光有多风光,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老百姓看在眼里,也会为咱们大清的国富民强而高兴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怕朝中会有人反对。”

    “皇上,想上交‘议罪银’的官员们多着呢,奴才在私底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同意率几乎达到了100%。如此开源节流,缓解户部支出,于官于民都大有益处啊,皇上。”

    乾隆爷不说话了。

    “皇上,难道您忘了当年大明湖畔的王云吗?!”

    “王云?!谢大脚的妹妹吗?!”乾隆爷陷入了沉思。

    “是啊,皇上,就是她,那个小巧伊人、翘首以盼的王云啊!”

    “妥,就这么办了!”

    当然,这是个笑话。

    真实的情况是,和大人提到了江南,而乾隆爷想起了当年出游时的情景。当年他遇到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他却三番五次,隔三差五就往江南跑。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你说呢?!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视察水利。

    南方自古洪水凶猛,多有水患。他第一次南巡时,首先就去了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他接受了这个意见。

    自此,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又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这些都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全面的。我个人认为野史中的记载更具有说服力:一为美景,二为美女。至于为什么,你们懂的。

    “好吧,那就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效果好,再加以推广。”

    乾隆爷五下江南,由于内务府亏空,他不得已从户部‘借’了不少银子,惹得大臣们议论纷纷,说三道四。他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心里上却并不好受。倘若‘议罪银’真能在短时间内充盈内务府,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爷游山玩水花的是自己的银子,你们磨磨唧唧、没完没了什么!

    乾隆爷想出这口气,于是他点了点头。

    这一点,就将乾隆皇朝推向了满清历史的巅峰-人们眼中的巅峰。

    巅峰更进一步,就是悬崖。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