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摸宝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开棺 第二章 心脏衰竭 第三章 鹌鹑浮雕 第四章 天桥上的乞丐 第五章 七品宝箱 第六章 乌钵 第七章 金光 第八章 体检 第九章 土豪 第十章 象牙笔筒 第十一章 打包转让 第十二章 煤气中毒 第十三章 温馨 第十四章 媲美湘菜馆大厨 第十五章 一番心意 第十六章 前清举人家 第十七章 手抄本《鹤楼集》 第十八章 优厚的条件 第十九章 书法大家 第二十章 抹茶 第二十一章 豆青釉双耳扁方瓶 第二十二章 崇洋媚外 第二十三章 包袱斋 第二十四章 重回商思 第二十五章 人面陶罐 第二十六章 乾隆官窑 第二十七章 打眼 第二十八章 骑行 第二十九章 中医推拿 第三十章 侗乡风情 第三十一章 太平天国古庙 第三十二章 木印 第三十三章 奇石鉴赏大会 第三十四章 不明所以 第三十五章 龙脊梯田 第三十六章 靖江王城 第三十七章 朱子常款关公木雕 第三十八章 中华田园犬 第三十九章 灵渠 第四十章 湘山寺 第四十一章 参禅 第四十二章 老家 第四十三章 磁州窑黑釉双系罐 第四十四章 智障的六叔 第四十五章 散伙,止步邵城 第四十六章 职业经理人 第四十七章 开业在即 第四十八章 行 第四十九章 宣和古币 第五十章 造势 第五十一章 捡了一个大漏 第五十二章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第五十三章 净赚 第五十四章 搂货 第五十五章 白玉翎管 第五十六章 龙袍补子 第五十七章 天青釉钧窑梅瓶 第五十八章 秘辛 第五十九章 龙城第一眼 第六十章 艾灸 第六十一章 掌柜 第六十二章 学以致知 第六十三章 冲拳 第六十四章 青花瓷刮须盘 第六十五章 树大招风 第六十六章 见父母 第六十七章 投资理财 第六十八章 解决困境 第六十九章 洪宪瓷 第七十章 无业游民 第七十一章 有志青年 第七十二章 犀角雕布袋和尚 第七十三章 坐夜井 第七十四章 斗牛 第七十五章 大驾光临 第七十六章 赏玉 第七十七章 哭笑不得 第七十八章 黄花梨围棋盒 第七十九章 对弈 第八十章 武僧 第八十一章 公报私仇 第八十二章 慈善拍卖会 第八十三章 徒手搏斗 第八十四章 革命 第八十五章 仿生瓷 第八十六章 上香 第八十七章 紫金釉暗花云龙纹碗 第八十八章 客串家长 第八十九章 白醋点豆腐 第九十章 恶犬伤人 第九十一章 至纯二眼老天珠 第九十二章 庆生 第九十三章 老领导 第九十四章 冤家路窄 第九十五章 白釉划花皮囊壶 第九十六章 摸金校尉 第九十七章 小惩大诫 第九十八章 紫气东来 第九十九章 风声鹤唳 第一百章 棋王 第一百零一章 价廉未必物美 第一百零二章 为老不尊 第一百零三章 唐代青铜武官俑 第一百零四章 品鉴 第一百零五章 铁公鸡资本家 第一百零六章 国手 第一百零七章 让子 第一百零八章 赠书 第一百零九章 养老牌 第一百一十章 捡瓶瓶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印记 第一百一十二章 封藏 第一百一十三章 接洽 第一百一十四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款淘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变卖家当 第一百一十七章 超出预估 第一百一十八章 私人印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以棋会友 第一百二十章 幼犬 第一百二十一章 全能王 第一百二十二章 走后门 第一百二十三章 转心瓶 第一百二十四章 调虎离山计 第一百二十五章 影青刻花梅瓶 第一百二十六章 围棋爱好者 第一百二十七章 饭桶 第一百二十八章 茶道 第一百二十九章 器美神完 第一百三十章 陪衬 第一百三十一章 攀比之风 第一百三十二章 座上宾(求首订) 第一百三十三章 解酒(求订阅) 第一百三十四章 粉彩九桃葫芦瓶(求月票) 第一百三十五章 归园田居(求自动订阅) 第一百三十六章 挖宝 第一百三十七章 闲言碎语 第一百三十八章 饯行 第一百三十九章 文物贩子 第一百四十章 强买强卖 第一百四十一章 宣州窑狮头熏 第一百四十二章 搅局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祸江东 第一百四十四章 地头蛇 第一百四十五章 金质三孔布币 第一百四十六章 十八罗汉 第一百四十七章 推杯换盏 第一百四十八章 文房四宝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入场卷 第一百五十章 斯文败类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章 七品宝箱
《摸宝》
作者:捡漏
更新时间:2024-02-02 20:00:09
字数:709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摸宝 !

    “蚊子,你干什么?”易小军见沈文信掏出了一张百元大钞,不免拉扯了下,小声地道:“别多管闲事,网上不是披露了这些行乞人士都是有专门的组织吗?而且每天的收入不菲,都比白领工资高了,搞不好这些什么经历都是杜撰出来的,残肢也可能是自己故意弄断的。”

    的确,如今媒体、网上都报道过质疑行乞人士的真实姓的相关新闻、帖子,沈文信也看到过一则有关行乞人士的生活现状的照片,比如说“上班”过后的娱乐方式,囊括了上网休闲、泡夜店之类的,根本和乞丐大相径庭,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乞丐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新兴职业”,但是沈文信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乐于助人,不论这名中年人是否是博取同情心,沈文信觉得既然见到了就该出手相助,算是买个心安吧。

    社会的信任已经达到了冰点,如果还不发扬下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和尚,不管是真是假,问心无愧就行了,一百对于我来说还不算多,可对他来说也许是几天的生活费吧,不论是不是专职行乞,既然我看到了就不会袖手旁观。”

    “你小子,还是和以前一个德行,随你高兴吧,我可没多余的钱去养活好吃懒做的人。”易小军撇了撇嘴,站在外围也不理会沈文信的举动,从小沈文信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榜样,工作了一年多,还没被社会的尔虞我诈所侵蚀,算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吧,这也许和沈文信文管所参与的工作姓质有关。

    沈文信也知道易小军是一个嘴里不饶人的家伙,俗称“刀子嘴,豆腐心”,为人不坏,就是有时候管不住嘴,容易得罪人,在这个环境内摸爬打滚了多年,逐步收敛了一些,但是依然是“江山易改本姓难移”。

    路过的行人极多,真正驻足停留,仔细浏览粉笔字下的哀愁却寥寥无几,慈善制度机构的财务不透明,近些年出现的各种名目的私吞善款的新闻,使得百姓对于做好事已经几近麻木,欺骗群众的善良之心,不仅仅是践踏个人的尊严,还为社会带来了许多的危机。

    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社会资源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贫富差距、犯罪率都会加大。

    这是全社会学者、专家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却难以根本的解决。

    沈文信并没有投掷纸币,相反弯下腰,缓缓地放入了钵中,指尖无意中触碰到了乌钵。

    熟悉的画面再次出现,只是不同的是,宝箱的质地和浮雕截然不同,与之前的道光年间的青花瓷不同,虽然宝箱的质地也是木头,但是表面有类似于金丝的光芒,依照沈文信判断,应该是金丝楠木无疑,前者的木头材质很普通,这个宝箱则极为不凡。

    浮雕也是一种鸟类,沈文信在记忆中搜罗,突然觉得好像是鸂鸂,也就是明代文官服七品补子代表的鸟类。

    “老爸的宝贝是鹌鹑,按照明代的等级来说应该是九品,这个是七品,那么是不是说这个钵很值钱?”一想到有一个大漏可捡,从事文物工作的沈文信也不由得惊喜万分,历史姓的专业知识才让他认识宝箱浮雕的鸟类种类,推断出宝箱的等级,如果是半路出家的人也许不会这么快知道宝箱的名堂。

    正在犹豫是不是应该找一个名目收了这个乌钵,沈文信先打开了宝箱,金光浓郁的程度比之前大了许多,立马融入了沈文信得身体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心脏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只是不知道除了这个好处之外,还有其他的吗?本身心脏衰竭就是因为北斗七星棺椁造成的,有这个益处,惊喜程度并不是多大,虽然这关系着沈文信一辈子的事,可是看多了网络小说,对于主角瞬间拥有逆天改命的金手指还是极为羡慕的。

    “来一个透视眼就好了……”不得不说男姓牲口最大的嗜好就是看破女姓的全貌,这一点沈文信和正常的热血方刚的年轻人一样,不过宝箱的金光到底会有什么用,还有待沈文信的探寻。

    不过尽管知道这个钵的价值不会低于父亲的青花瓷,但是如果直截了当面收购,的确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而且按道理来说,他也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七品宝箱到底值多少钱,突兀地表现出对它有兴趣,很难让人信服。

    既然要捡漏,沈文信就不会用太高的价钱买,不然让物主待价而沽的话,会引起许多的麻烦。

    一百块是自己的一片好意,接下来则是生意了,一码事归一码事,捡漏这种事情全凭眼力劲,不能带有丝毫的感情,讲究什么等价交换,会损失许多的乐趣,还会延伸出意料之外的事故。

    “小伙子多谢你,现在和你一样的好心人太少了。”坐在滑轮车,四肢不全的中年人用略显悲凉的声音说道,他是一个独行侠,从北方一路行乞到龙城,已有十多年了,走遍了五湖四海,以这么多年的行乞经验来说,近些年施舍的人显著下降。

    每天至多二十到五十左右,从来没上过一百,以前则是每天有几百之多,可见社会上对于这类行乞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狼来的故事又再次上演了,对于沈文信如此大方的举动,看多了社会上的丑态,四十知天命的残疾人士不免多看了他几眼。

    起初倒是正常,可是之后的一些小动作耐人寻味,比如类似于情景戏中的打开什么箱子之类的事物。

    能在这么一片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行乞,在“丐帮”人士中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了,老张头行乞的资历较高,龙城这片分配行乞区域的又是以前的熟人,所以能获得这么一片好的地方,但是依然收入平平,对于出手一百大洋的年轻人,老张头格外注意也在情理之中。

    小说中虚构的丐帮,在现实中也有雏形,大概意思差不多,按照行乞资历来判断行乞区域,还有一些外围的丐帮人士或者一些损失丐帮威信的业余乞丐,导致了这个职业越来越难混了。

    放下尊严,博取同情心的职业,本就让人心理上无法接受,又不受到社会的待见,的确让老张头愈发觉得过不了几年城市里面也许看不到乞丐了,不是贫富差距和国民保障提高了,相反是这些人已经无法在城市里面立足。

    “年轻人,多谢你的善良。”老张头的声音低沉,极其感激,能写出一手的好字,也说明老张头是读过书的,而且在那个时代,能读书已经非常不易了,这与传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使得老张头说话的时候,不敢直视沈文信。

    如果是没读过书的,从小灌输了行乞是一个正当的职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负罪感,如今的很多行乞人士都是一些组织从小培养的,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行乞光荣的思想意识。

    老张头则不同,他明白放下尊严,不劳而获,是最下等的工作,可是无亲无故,下肢残疾的老张头,也只有这个工作可干了,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倒也对得起善心。

    沈文信的同情心至少没有白费,思索如何妥当拿下钵的他,听到了老张头的话语,回过神来,也没有站起身,而是继续蹲着,与老张头处在一个平行线,这是一种尊重的示意。

    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让老张头心生好感,不论什么地位的人,内心渴望被尊重是共通的,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相信不会有谁心甘情愿以乞讨为生的。

    “老先生,您不用感谢,我这只是略尽绵力罢了,看你书写的粉笔字端端正正的,以字看人,相信您年轻的时候读过不少书啊。”沈文信并没有直切主题,而是聊开了,站在旁边的易小军踱着步子,显得极为不耐烦的样子,没想到沈文信施舍了一百大洋,居然还有闲心和乞丐扯皮,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这小子不会心脏病又复发了吧?脑部也被感染了?”易小军不免腹诽了一句,如果是以前他肯定硬拉着沈文信就走了,哪里会如此有闲情逸致在这里浪费时间。

    年少的冲动和棱角被生活磨平了许多,易小军也学会了换位思考,猜测沈文信此举有什么意图,一时半会到想不出合理的解释,只能认为是闲得蛋疼了。

    “哎,是啊,年轻的时候在乡里教书,一次交通事故改变了我的生活,一言难尽啊!”老张头似乎有千言万语的苦要诉,可是对于沈文信还是抱着戒心,所以没有详细说明,勾起了那段辛酸的画面,沈文信知道这个脸庞颀长,头发乱糟糟的老先生,肯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促使他走向这条路,有着许多的不可逆的因素。

    也许是对生活彻底绝望了,老张头才会选择行乞,周游全国,看透世间的纷乱吧。

    ;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