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里河山别样红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返航遇难(一) 第一章:返航遇难(二) 第二章:旧时重现(一) 第二章:旧时重现(二) 第二章:旧时重现(三) 第二章:旧时重现(四) 第三章:暂居太清(一) 第三章:暂居太清(二) 第三章:暂居太清(三) 第三章:暂居太清(四) 第四章:世事烟云(一) 第四章:世事烟云(二) 第四章:世事烟云(三) 第四章:世事烟云(四) 第五章:初定行止(一) 第五章:初定行止(二) 第五章:初定行止(三) 第五章:初定行止(四) 第六章:乱世图存(一) 第六章:乱世图存(二) 第六章:乱世图存(三) 第六章:乱世图存(四) 第七章:时代序曲(一) 第七章:时代序曲(二) 第七章:时代序曲(三) 第七章:时代序曲(四) 第八章:原始积累(一) 第八章:原始积累(二) 第八章:原始积累(三) 第八章:原始积累(四) 第九章:隐现锋芒(一) 第九章:隐现锋芒(二) 第九章:隐现锋芒(三) 第九章:隐现锋芒(四) 第十章:鲁麟洋行(一) 第十章:鲁麟洋行(二) 第十章:鲁麟洋行(三) 第十章:鲁麟洋行(四)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一)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二)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三)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四)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一)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二)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三) 第十二长:四海实业(四)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一)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二)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三)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四) 第十四章:再铸根基(一)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二)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三)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四)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一)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二)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三)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四)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一)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二)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三) 第十六长:戮力同心(四)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一)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二)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三)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四)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一)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二)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三)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四)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一)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二)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三)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四)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一)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二)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三)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四) 第一章:远赴美国(一) 第一章:远赴美国(二) 第一章:远赴美国(三) 第一章:远赴美国(四) 第二章:南洋陈氏(一) 第二章:南洋陈氏(二) 第二章:南洋陈氏(三) 第二章:南洋陈氏(四) 第三章:风雨如晦(一) 第三章:风雨如晦(二) 第三章:风雨如晦(三) 第三章:风雨如晦(四) 第四章:石峰水泥(一) 第四章:石峰水泥(二) 第四章:石峰水泥(三) 第四章:石峰水泥(四) 第五章:匪患丛生(一) 第五章:匪患丛生(二) 第五章:匪患丛生(三) 第五章:匪患丛生(四) 第六章:张网以待(一) 第六章:张网以待(二) 第六章:张网以待(三) 第六章:张网以待(四) 第七章:摧枯拉朽(一) 第七章:摧枯拉朽(二) 第七章:摧枯拉朽(三) 第七章:摧枯拉朽(四) 第八章:战后忙碌(一) 第八章:战后忙碌(二) 第八章:战后忙碌(三) 第八章:战后忙碌(四) 第九章:连番兵祸(一) 第九章:连番兵祸(二) 第九章:连番兵祸(三) 第九章:连番兵祸(四) 第十章:变革肇始(一) 第十章:变革肇始(二) 第十章:变革肇始(三) 第十章:变革肇始(四)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一)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二)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三)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四)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一)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二)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三)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四) 第十四章:巩固发展(一)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二)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三)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四)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一)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二)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三)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四)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一)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二)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三)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四)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一)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二)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三)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四)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一)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二)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三)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四)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一)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二)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三)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四)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一)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二)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三)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四)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一)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二)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三) 第一章:再入美国(一) 第一章:再入美国(二) 第一章:再入美国(三) 第一章:再入美国(四) 第二章:大浪淘金(一) 第二章:大浪淘金(二) 第二章:大浪淘金(三) 第二章:大浪淘金(四) 第三章:置地得州(一) 第三章:置地得州(二) 第三章:置地得州(三) 第三章:置地得州(四) 第四章:公司状况(一) 第四章:公司状况(二) 第四章:公司状况(三) 第四章:公司状况(四) 第五章:洪门大佬(一) 第五章:洪门大佬(二) 第五章:洪门大佬(三) 第五章:洪门大佬(四) 第六章:史海钩沉(一) 第六章:史海钩沉(二) 第六章:史海钩沉(三) 第六章:史海钩沉(四) 第七章:安泰机械(一) 第七章:安泰机械(二) 第七章:安泰机械(三) 第七章:安泰机械(四) 第八章:海外大略(一) 第八章:海外大略(二) 第八章:海外大略(三) 第八章:海外大略(四) 第九章:风暴前夜(一) 第九章:风暴前夜(二) 第九章:风暴前夜(三) 第九章:风暴前夜(四) 第十章:危机爆发(一) 第十章:危机爆发(二) 第十章:危机爆发(三) 第十章:危机爆发(四)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一)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二)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三)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四)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一)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二)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三)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四)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一) 第十二章:洛克菲勒(二)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三)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四)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一)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二)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三)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四)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一)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二)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三)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四)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一)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二)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三)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四)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一)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二)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三)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四)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一)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二)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三)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四)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一)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二)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三)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四)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一)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二)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三) 第一章:乱世山东(一) 第一章:乱世山东(二) 第一章:乱世山东(三) 第一章:乱世山东(四) 第二章:任重道远(一) 第二章:任重道远(二) 第二章:任重道远(三) 第二章:任重道远(四) 第三章:北上西行(一) 第三章:北上西行(二) 第三章:北上西行(三) 第三章:北上西行(四) 第四章:实业赈灾(一) 第四章:实业赈灾(二) 第四章:实业赈灾(三) 第四章:实业赈灾(四) 第五章:紧锣密鼓(一) 第五章:紧锣密鼓(二) 第五章:紧锣密鼓(三) 第五章:紧锣密鼓(四) 第六章:涉足关外(一) 第六章:涉足关外(二) 第六章:涉足关外(三) 第六章:涉足关外(四) 第七章:中原大战(一) 第七章:中原大战(二) 第七章:中原大战(三) 第七章:中原大战(四) 第八章:胜败之机(一) 第八章:胜败之机(二) 第八章:胜败之机(三) 第八章:胜败之机(四) 第九章:战后乱局(一) 第九章:战后乱局(二) 第九章:战后乱局(三) 第九章:战后乱局(四) 第十章:落脚晋绥(一) 第十章:落脚晋绥(二) 第十章:落脚晋绥(三) 第十章:落脚晋绥(四)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一)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二)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三)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四)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一)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二)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三)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四)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一)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二)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三)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四)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一)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二) 第十四章:趁需而入(三)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四)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一)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二)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三)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四)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二)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三)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四)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一)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二)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三)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四)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一)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二)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三)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四)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一)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二)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三)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四)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一)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二)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三)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四) 第一章:多重准备(一) 第一章:多重准备(二) 第一章:多重准备(三) 第一章:多重准备(四) 第二章:预警东北(一) 第二章:预警东北(二) 第二章:预警东北(三) 第二章:预警东北(四) 第三章:再克宁夏(一) 第三章:再克宁夏(二) 第三章:再克宁夏(三) 第三章:再克宁夏(四) 第四章:异军突起(一) 第四章:异军突起(二) 第四章:异军突起(三) 第四章:异军突起(四) 第五章:战机再现(一) 第五章:战机再现(二) 第五章:战机再现(三) 第五章:战机再现(四) 第六章:立党为民(一) 第六章:立党为民(二) 第六章:立党为民(三) 第六章:立党为民(四) 第七章:西北惊雷(一) 第七章:西北惊雷(二) 第七章:西北惊雷(三) 第七章:西北惊雷(四) 第八章:震索视矍(一) 第八章:震索视矍(二) 第八章:震索视矍(三) 第八章:震索视矍(四) 第九章:大车以载(一) 第九章:大车以载(二) 第九章:大车以载(三) 第九章:大车以载(四) 第十章:如期爆发(一) 第十章:如期爆发(二) 第十章:如期爆发(三) 第十章:如期爆发(四)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一)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二)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三)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四)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一)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二)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三)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四)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一)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二)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三)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四)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一)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二)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三)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四)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一)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二)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三)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四)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一)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二)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三)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四)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一)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二)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三)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四)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一)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二)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三)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四)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一)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二)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三)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四)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一)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二)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三)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四) 第一章:长城抗战(一) 第一章:长城抗战(二) 第一章:长城抗战(三) 第一章:长城抗战(四) 第二章:限制接触(一) 第二章:限制接触(二) 第二章:限制接触(三) 第二章:限制接触(四) 第三章:蓄力西北(一) 第三章:蓄力西北(二) 第三章:蓄力西北(三) 第三章:蓄力西北(四) 第四章:厉兵秣马(一) 第四章:厉兵秣马(二) 第四章:厉兵秣马(三) 第四章:厉兵秣马(四) 第五章:东西进击(一) 第五章:东西进击(二) 第五章:东西进击(三) 第五章:东西进击(四) 第六章:干戈四起(一) 第六章:干戈四起(二) 第六章:干戈四起(三) 第六章:干戈四起(四) 第七章:急转直下(一) 第七章:急转直下(二) 第七章:急转直下(三) 第七章:急转直下(四) 第八章:西北气象(一) 第八章:西北气象(二) 第八章:西北气象(三) 第八章:西北气象(四) 第九章:腾飞之翼(一) 第九章:腾飞之翼(二) 第九章:腾飞之翼(三) 第九章:腾飞之翼(四) 第十章:春雷惊蛰(一) 第十章:春雷惊蛰(二) 第十章:春雷惊蛰(三) 第十章:春雷惊蛰(四)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一)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二)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三)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四)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一)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二)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三)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四)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一)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二)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三)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四)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一)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二)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三)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四)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一)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二)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三)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四)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一)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二)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三)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一)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二)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三)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四)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一)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二)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三)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四)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一)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二)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三)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四)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一)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二)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三)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四) 第一章:关山飞度(一) 第一章:关山飞度(二) 第一章:关山飞度(三) 第一章:关山飞度(四) 第二章:大风起兮(一) 第二章:大风起兮(二) 第二章:大风起兮(三) 第二章:大风起兮(四) 第三章:多事之秋(一) 第三章:多事之秋(二)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第三章:多事之秋(四) 第四章:局势转折(一) 第四章:局势转折(二) 第四章:局势转折(三) 第四章:局势转折(四) 第五章:独立自主(一) 第五章:独立自主(二) 第五章:独立自主(三) 第五章:独立自主(四) 第六章:多管齐下(一) 第六章:多管齐下(二) 第六章:多管齐下(三) 第六章:多管齐下(四) 第七章:末日灾难(一) 第七章:末日灾难(二) 第七章:末日灾难(三) 第七章:末日灾难(四) 第八章:烽火狂燃(一) 第八章:烽火狂燃(二) 第八章:烽火狂燃(三) 第八章:烽火狂燃(四) 第九章:明夷不明(一) 第九章:明夷不明(二) 第九章:明夷不明(三) 第九章:明夷不明(四) 第十章:义利之间(一) 第十章:义利之间(二) 第十章:义利之间(三) 第十章:义利之间(四)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一)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二)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四)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一)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二)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三)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四)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一)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二)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三)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四)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一)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二)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三)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四)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一)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二)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三)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四)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一)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二)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三)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四)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一)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二)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三)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四)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一)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二)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三)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四)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一)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二)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三)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四)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一)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二)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三)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四) 第一章:前所未有(一) 第一章:前所未有(二) 第一章:前所未有(三) 第一章:前所未有(四) 第二章:兵戈再起(一) 第二章:兵戈再起(二) 第二章:兵戈再起(三) 第二章:兵戈再起(四) 第三章:主客之势(一) 第三章:主客之势(二) 第三章:主客之势(三) 第三章:主客之势(四) 第四章:此伏彼起(一) 第四章:此伏彼起(二) 第四章:此伏彼起(三) 第四章:此伏彼起(四) 第五章:四方云动(一) 第五章:四方云动(二) 第五章:四方云动(三) 第五章:四方云动(四) 第六章:纵横相间(一) 第六章:纵横相间(二) 第六章:纵横相间(三) 第六章:纵横相间(四) 第七章:新仇旧恨(一) 第七章:新仇旧恨(二) 第七章:新仇旧恨(三) 第七章:新仇旧恨(四) 第八章:时移世易(一) 第八章:时移世易(二) 第八章:时移世易(三) 第八章:时移世易(四)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第九章:南征北战(二) 第九章:南征北战(三) 第九章:南征北战(四) 第十章:大河滔滔(一) 第十章:大河滔滔(二) 第十章:大河滔滔(三) 第十章:大河滔滔(四)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二)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三)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四)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一)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二)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三)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四)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一)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二)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三)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四)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一)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二)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四)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一)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二)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三)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四)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一)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二)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三)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四)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一)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二)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三)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四)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一)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二)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三)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四)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一)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二)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三) 九章:纵横交错(四)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一)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二)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三)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四)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第一章:大洋惊涛(二) 第一章:大洋惊涛(三)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第二章:城下之盟(一) 第二章:城下之盟(二) 第二章:城下之盟(三) 第二章:城下之盟(四) 第三章:迎头痛击(一) 第三章:迎头痛击(二) 第三章:迎头痛击(三) 第三章:迎头痛击(四) 第四章:海空鏖战(一) 第四章:海空鏖战(二) 第四章:海空鏖战(三) 第四章:海空鏖战(四) 第五章:拦腰切断(一) 第五章:拦腰切断(二) 第五章:拦腰切断(三) 第五章:拦腰切断(四) 第六章:一记重锤(一) 第六章:一记重锤(二) 第六章:一记重锤(三) 第六章:一记重锤(四) 第七章:声南击北(一) 第七章:声南击北(二) 第七章:声南击北(三) 第七章:声南击北(四) 第八章:空前激烈(一) 第八章:空前激烈(二) 第八章:空前激烈(三) 第八章:空前激烈(四) 第九章:大幕拉开(一) 第九章:大幕拉开(二) 第九章:大幕拉开(三) 第九章:大幕拉开(四) 第十章:席卷千军(一) 第十章:席卷千军(二) 第十章:席卷千军(三) 第十章:席卷千军(四)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一)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二)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三)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四)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一)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二)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三)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四)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一)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二)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三)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四)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一)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二)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三)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四)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一)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二)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三)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四)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一)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二)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三)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四)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一)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二)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三)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四)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一)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二)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三)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四)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一)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二)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三)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四)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一)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二)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三)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四) 第一章:大势滔滔(一) 第一章:大势滔滔(二) 第一章:大势滔滔(三) 第一章:大势滔滔(四) 第二章:新的征程(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一)
《万里河山别样红》
作者:东风浩然
更新时间:2024-01-21 11:40:46
字数:1833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万里河山别样红 !

    ??到赵振中同意与其会晤的消息时,阎锡山正在办公室里暗抹冷汗。此番若非西北提供的消息及时,傅作义接到通报后又做好了准备,并及时回援张家口,恐怕眼下察哈尔的局势已急转直下了,就是南口那边也悬乎。

    尽管眼下北边防线未出现大的缺失,可阎锡山也清楚,日军增兵后,其攻势越发凶猛,单凭南口和张家口简陋的防御工事和有限的守军,恐怕是撑不了太长了。而两地一旦失守,晋北将直面日军兵锋。阎锡山之所以急于同赵振中面谈,除了有老蒋委托的原因外,更多的却是想向西北寻求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拉西北参与到山西的抗战之中。

    除了抗战的因素外,阎锡山还想向西北提供百万晋绥两省的灾民,以换取西北更多的物资支持。虽然阎锡山也,此举等于变相增强民众党和人民军的实力,可在日军即将攻击晋绥的情况下,他实在没有过多的人力、物力用于赈灾。

    开春之后,山西南部就出现大面积旱情。当时阎锡山通过建设晋西南抗战基地,以工代赈,消化了不少灾民。可到7月份,晋南已有28县遭受严重亢旱,加上遭受冰雹和洪涝灾害的,受灾县份已达36县,仅急待赈济的灾民就超过百万。

    而绥远方面,从6月底进入雨季后,就一直阴雨不断,黄河水量上涨了两、三米多却仍涨势未停。在后套一带的各大沟渠相继溃决后,绥远西部的临河、包头等地大片被淹,不少地方秋收已然无望。

    在一边忙于晋西南抗战基地和几处关键位置的防御工程的建设,一边忙于应对日军即将到来攻击的情况下,阎锡山也就无力顾及晋绥两省百万以上的灾民。与其留下百多万灾民增加内部不稳定因素,还不如把这个包袱甩给西北,再从西北换些好处呢。

    仔细想想与西北之间的关系,阎锡山竟对人民军占据晋西北9县有些感念起来。虽然丢了9县区域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让人民军闯入山西也对今后晋省的安定不利,但自从双方停战以来,阎锡山已从西北方面获得了足够的好处。在日军即将进攻山西的情况下,用贫瘠多山的晋西北9县换的人民军这样一支强援可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况且,与抢掠小半个山西,又多方渗透的中共相比,阎锡山宁愿与谨守承诺的人民军进一步合作。

    思及中共,阎锡山就忍不住叹气。若非中共近在咫尺,老蒋又把改编自中共的第八路军划归二战区统辖,阎锡山也肯定会对“国共合作”高调赞成。可让去年到家里大肆抢掠,其后又小动作不断的一伙强人今番拿刀拿枪地跑到家中“合作”,还要好好招待,阎锡山想觉得别扭。阎锡山乐于同民众党、人民军合作,那是西北给了他足够的好处,可中共不但没有丝毫好处能给,反而要不断从他这里打秋风,阎锡山能高兴得起来那才是咄咄怪事

    8月22日,也就是南京任命阎锡山为二战区司令长官之后两天,老蒋发布命令,将中共陕北部队改编成八路军,由朱、彭分任正副总指挥。与原本历史上一样,该路军下辖3个师,每师两旅四团。稍微不同的是,每师的直属部队和每团的实际兵力要比原来历史上多一些,该路军总兵力接近6万。这却是因四方面军没有西征损失,又留下一些守备力量之故。

    陕北中共武装改编后,老蒋将其就近拨归阎锡山第二战区统辖,以便该部能尽快投入到华北战场。而在当初与南京谈判,并接受其改编时,中共方面就提出,该部装备差,人员少,不适宜正面与日军抗衡。该部愿在南京当局的领导下,采取其擅长的灵活游击战术打击日军。这便让阎锡山在对八路军的使用上颇为踌躇。

    不过,虽然中共部队将归阎锡山二战区统辖,但该部现在尚未完成整编工作,估计要等9月份过河东进后,该部才会正式出现在二战区作战序列当中。

    思来想去,阎锡山打定了主意不管是抗日、灾民,还是中共,都和西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妨把这些问题一块和赵振中说说,看他有办法。”

    8月28日,赵振中与人民军总参谋长周明远、政治部部长姜一山、后勤部长邹德贵、安全部部长郑建涛一起到神池会见阎锡山一行。政治部与总参谋部都是在6月份的军事会议之后成立的,总参谋部由周明远负责,而政治部则由在军政大学里学习了两年多姜一山负责。

    阎锡山一方除了他这个二战区司令官外,还有二战区参谋长朱绶光、二战区秘书长贾景德、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杨爱源、二战区长官部参谋处长楚溪春。

    朱、贾、杨三人都是阎锡山多年心腹,而刚刚从陆大毕业并晋升为中将的楚溪春虽然也属晋绥系,但他身上却带有不少南京色彩。阎锡山带楚溪春来,也是表明其并非私下与西北勾结,有些话也可借楚溪春之口转告南京,好让老蒋放心。

    双方见过之后,自然免不了一番客套。落座后,阎锡山看看这边,再看看赵振中那边,却满心感慨和贵方一比较,才觉得我们真是老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未来抗战还望贵军能多出力才是。”

    无怪阎锡山感慨,他这一方除了楚溪春刚过不惑之年外,其他几位都是朝60奔、面上已现沧桑之人,身上暮气渐显;而对面几位人民军干将除了姜一山31岁外,赵振中等人都是30岁以下年纪,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

    “阎公及诸位正当壮年,何谈‘老’字?”赵振中笑了笑,“况且,眼下察、晋、绥战事还要阎公等筹划方略,更应奋勇为国才是。”

    赵振中提起了眼下战事,阎锡山也不再客套,径直问道那依贵方看,眼下华北和凇沪战事究竟会如何发展?中、日国力差距悬殊,日军能否象其宣扬的那般,‘三个月灭亡中国’?”

    此前平津短短几天内就沦陷于日军之手,这不但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使不少国人对日军心生畏惧。而受日军和一些汉奸所宣扬内容影响,“亡国论”的调子也颇有一些市场。

    阎锡山早年曾留学日本,明白中、日两国间国力的差距,尽管他不信日军三个月就能灭亡中国,可对将来的局势也未能看个清楚。现在他将南北两场战事和中国未来局势走向首先提出来,就是想听听赵振中的真知灼见。

    “由于日军大举增兵,在前方作战的国内军队又存在种种问题,华北和凇沪战事都会以失败告终。”赵振中言简意赅,但却直言不讳,“虽然这两场战事国内军队会失败,但日军肯定也会遭受很大伤亡,‘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想法也肯定会随之破灭。不过,我,只要实现全民族抗战,并坚定抵抗到底的信念,最终的胜利一定会是属于全体国人的”

    继上次调派第5、第6、第10师团由日本本土开赴华北后,为了尽快解决华北战事,日本在8月21日又将其国内的第14、第16、第108、第109师团增派到华北。这样一来,不算华北驻屯军原有兵力以及由关外调到华北的部队,仅日本从国内派到华北的部队就达7个师团而在8月24日,日军参谋本部又拟定了华北方面军的编制方案。

    华北方面军将辖有第1军、第2军,以及第5、第109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方面军直辖防空队、独立攻城重炮第1、2大队、方面军通信队、铁道队、直属兵站部队、中国驻军宪兵队等众多部队。

    其中,方面军司令官将由寺内寿一大将出任。第1军司令官为香月清司中将,该部下辖第6、第14、第20师团,以及装甲车第1、第2两个大队,独立山炮兵第1、第8两个联队,野战重炮兵第1、第2两个旅团;第2军司令官为西尾寿造中将,该部下辖第10、第16、第108师团,以及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军通信队。

    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如此庞大,上海方面的兵力也并不少。尽管此时日军尚未组建华中方面军,可上海派遣军的阵容也相当可观。

    在8月15日,日本陆军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该军司令官为松井石根大将,下辖第3、第11师团,独立机关枪第7大队、战车第5大队、独立轻装甲第8中队、独立重炮兵第10联队、迫击炮第4大队、野战高炮3队、野战防空队3队、独立工兵第8联队、独立飞行第6中队、上海派遣通信队本部、独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兵站部队等众多兵力。

    日军在南、北两个方向,先后向中国大举增兵,其目的确实是想尽快结束战事,迫使南京当局投降。而日军投入的兵力也确实不是眼下华北和凇沪前线中国军队所能抵挡的。但日军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却绝无可能。

    尽管中共声称服从南京政府领导,“遵从三民主义”一致抗日,但若老蒋真个要投降,中共肯定会再次站到南京当局的对立面。何况,中国国内除了列强们所承认的南京政府外,还有一个已经对日宣战的“西北政府”在

    “日军至今仍在向华北和凇沪增兵,而国内前方作战部队却不乏保存实力者,这从29军在平津一战和刘汝明部此前表现中就能看出。日军强势,却一心要吞并中国,而前方部队本来就在训练、装备等方面不如日军,却还各有心思,这又怎能不败?”赵振中解释了两句后,又话锋一转,“况且,在华北战事未定,南京当局却又在上海如此打法,实属不智”

    “凇沪战场的开辟,可借助江南密布的水网,有效抵消日军机械化所带来的威胁,迫使日军将兵力集中在不利于其战力发挥的地方,使战局有利于我方。这应是极高明的策略,赵为何说不智?”楚溪春忍不住问道。

    从七?七事变到8月中旬,通自关外和本土的援军,华北日军已由原来几千人增加到20多万人。而另有近20万日军正在由关外和日本国内开赴华北的途中。

    对此,南京当局估计,到9月份,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将增加到40万左右。而日本国内还将另有几十万大军编组完成,并可随时增援华北。这样庞大的兵力绝非华北守军所能抵挡。

    在老蒋等人看来,华北几省,除了山西多山可用以抵挡日军外,太行山以东、黄河南北的河北、山东大部有着大片的平原地带,正适合日军机械化兵力展开。一旦在这样的地方发生战事,装备差、机动性更差的中国军队根本就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势。而一旦日军在华北轻易得手,势必会沿铁路长驱直入,直抵长江北岸。这样的后果决不是南京当局所能承受的

    相反,若能在凇沪方向开辟第二战场,有效利用江南密布的水网来抵消日军机械化的优势,则可使战局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

    南京当局对凇沪战场的开辟确非一时起意,而是早有考虑。在7月30日,张治中在上海向南京发去的电报中,就对将来的上海作战提出“首先发动,较为有利”的建议。而南京则同意张治中的建议,并复电说“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就这样,通过多番讨论后,老蒋、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陈诚等人一致认为应当将日军兵力吸引到凇沪方向。

    而当“虹桥事件”难以善了,日军又在8月13日率先对中国守军发动攻击后,老蒋在8月15日就下达了总动员令,并组建了以沪杭为中心区域的第三战区

    南京当局反应如此迅速,要说提前没有充足的准备,那才叫见鬼了别忘了,在南口、张家口开打十多天后,老蒋才在8月20日发布了组建第二战区,并由阎锡山出任司令长官的命令。

    可以说,凇沪会战是南京当局有意发起,日军也想由此方向尽快控制凇沪及南京等中国核心区域,双方不谋而合、干柴烈火相遇的结果。

    南京当局军界高层人士都将凇沪战场的开辟视为“妙笔”,赵振中却评价为“不智”,不仅楚溪春心有芥蒂,就是阎锡山也想一听个中究竟。

    “南方确实水网密布,可有效抵消日军优势,但华北诸省就真个没有地利可用以抵挡日军吗?不说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就看遍布河北与山东平原上的那大大小小的河道,特别是还有黄河天险,还有山东泰山,河南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大小山脉,就真个不足为用吗不跳字。赵振中冷冷一笑,又道,“依我看,南京当局是不愿将有限的军事力量投入北方才是真的别忘了,南京当局中的那些要人们,可大都出身于南方,潜意识中就对北方关注不够”

    从河北到山东,除了黄河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外,仅黄河以北就分布着永定河、大清河、海河、滹沱河、滏阳河、卫河、马颊河、徒骇河等众多河流。加上河南到山东的山脉和丘陵,在抗战中华北诸省绝非毫无凭借

    但在南京8月7日国防会议上所公布的有关军事准备的内容中,却说“全国军队列入抗战序列者,第一线约100个师,预备军约80个师,使用于河北约50个师”。这里所说的“河北”,并非是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基本上就是华北。

    在原本历史上,老蒋投入到凇沪战场的的部队却有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以及3队海军舰队等众多部队。考虑到边界和其他省份需要留守的兵力,老蒋几乎是将南京当局的多半家当给投入到了凇沪战场

    而赵振中说南京当局对北方重视不够也并非虚言。从孙文到老蒋,都对满、蒙地区不甚看重,或轻易拿来与列强作交易,或对外敌占据北方领土予以默认。再看看南京当局的那些大员们,除了阎锡山和过气了的张学良、冯玉祥,凭借历史底蕴跻身南京当局上层之外,罕有其他北方要员。

    事实上,由于老蒋的统治中心在南方,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建设上,都以南方,特别是江浙和京沪一带为中心。从九?一八到凇沪抗战,近6年里,北方接连发生事变的情况下,华北等地兵站仓库建设却远未完善,以至于卢沟桥事变之后,还需要将鲁、豫两省兵站仓库向河北推移。这确实说明南京当局对北方重视程度不够。

    阎锡山和楚溪春等人是清楚南京军事会议有关内容的,经赵振中这么一说,再细细思量,觉得确实大有道理。

    不等阎锡山等人品过味来,周明远却道即便在凇沪开辟战场的理由充分,但眼下这种将己方有生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入敌军陆、海、空三方重火力杀伤之下的打法,无比愚蠢除了白白牺牲国防力量、给日军凭添战绩之外,毫无益处指挥者应该上军事法庭”

    “易纵为横、利用江南水网削弱敌人优势的想法不,但没必要在凇沪这个弹丸之地与日军重火力周旋。”叹了口气后,赵振中补充道,“南京当局不是建设有国防线吗?为不与日军接触后,将其yin*到己方预设工事前作战?完全可以想法避开日军大口径舰炮的轰击嘛南京想用有生力量和日军兑子,可日军却在用火力优势消耗中国的国防力量须知,战争的胜负,可不是看一方牺牲人员的多少来确定牺牲的越多,就越说明指挥人员的愚蠢”

    尽管赵振中那几条国防线是豆腐渣工程,可哪怕临时挖掘战壕也比在上海被日军大口径舰炮轰击要强得多舰炮那玩意,动辄就是二、三百,乃至四百多毫米以上口径,威力远超陆军火炮。除了破片杀伤外,其冲击波能将炮弹落点周围数十米的人活活震死

    “怪不得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原来却是这般”阎锡山恍然叹道,“我们想和小日本兑子拼兵力消耗,日本人却用火力来消耗我们的有生力量这打到最后还是自家吃亏”

    对凇沪战场上的惨烈战况,阎锡山等人也有所了解。

    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中国军队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日军炮火猛烈到中国军队白天无法开炮的地步。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能盲目轰击。

    整个淞沪之战,简直是以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整个战场就像大熔炉,填进去的部队很快就被熔化了

    “长官,我们是否提醒一下南京方面?”楚溪春向阎锡山问道。

    “凇沪战场打成这个样子,是蒋某人孤注一掷、想速胜或至少想以此战逼迫日军让步的结果。恐怕不是你们去封电报就能劝动的。”赵振中分析道,“凇沪会战打到现在,为何不将日军yin*到国防线一带再接着打?非要在上海?我看完全是蒋某人执念作祟,想以此换得其他列强的干涉等他把的精锐力量消耗殆尽,被日军轻易夺取南京,而列强依旧无动于衷的时候,恐怕蒋某人想哭都找不着地方”

    “南京得失,关系甚大。不管怎样,还是要提醒一下的。”阎锡山下了决定。随即,他又心神不定地问道若南京真个失守,那我们岂非就亡国了?”

    “一座城市的得失而已,与亡国无关”周明远撇了撇嘴,“只要我们西北在,就是老蒋带领手下人马全都投降了,我们也一定能消灭小鬼子和汉奸重建新中国”

    “小真个豪气”阎锡山心绪复杂的赞了一句,便又肃然说道,“不管别个怎样,我阎锡山今儿个把话放在这:我阎某人决不做汉奸决不做让祖宗蒙羞的事不过,晋省战事还望贵军莫要坐视得好。”

    在原本历史上,阎锡山被老蒋和中共挤兑,又被日军追着打,穷极之下,甚至曾想与日军媾和。而现在,不管他是真心话,还是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西北之间的关系,至少他算是表态了。

    “好阎公有如此态度,我们双方的合作便有了基础。山西战事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但山西同样面临‘纵横’的问题。只希望阎公不要和蒋某人一样厚此薄彼得好。”赵振中也表达了西北的意向。

    中国抗战面临华北和凇沪间的“纵横”问题,而山西也面临着“纵横”问题。

    贯穿山西南北并与平绥线在大同交汇的同蒲路,是纵的方面;而经娘子关连接同蒲路和平汉线的正太路则是横的方面。另外,还有自察哈尔蔚县,经山西广灵、灵丘、平型关、繁峙、代县等地与同蒲路相交的先纵后横的一条路。但这条道路仅能勉强通行汽车,远不能与同蒲路、正太路相比。

    至于赫赫有名的太行八陉,虽然也需要提防,但山路难行,是比不过前述三条道路的。也就是说,太行八陉可用于小股兵力进军,而配属大量重武器的日军是绝不可能通过八陉向山西大举进军的。

    阎锡山仔细想想赵振中眼下所说的“纵横”问题,再和他以前曾着重提醒过的几处相对照,完全符合。再想到晋西南建设的抗战基地,阎锡山也便明白可是前期纵、横皆重,退而以横为保,最终以横图纵?”

    赵振中抚掌笑道不正是如此”一老、一少相视而笑,看上去竟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人民军这边的周明远等人此前已经听赵振中分析过有关山西抗战中的形势,此时自然明白阎、赵两人所说为何。而杨爱源、楚溪春几人可就被两人访私绕口令般的“纵”、“横”给弄得迷糊了。

    不过,贾景德此前负责与西北沟通,而杨爱源一直督促有关防御工事建设,朱绶光则身为赞画全局的参谋长,三人皱眉思索一阵后也各有所得,一副恍然的模样。

    至于刚自陆大毕业并出任二战区长官部参谋处长的楚溪春,就完全是一头雾水了。可见阎、赵两人并无解释的意思,猜到事涉机密,楚溪春也没有多问。

    “可这不管是前期,还是中期,甚至是后期,实行起来可都有大为难之处。贵方既立足山西,还望多为三晋民众多出些力。”此番会谈出席人员不少,阎锡山也不便提具体要求。

    “只要阎公坚定抗战到底的信念,西北决无坐视晋省战事之理况且,我部位于内长城以南、同蒲路西侧,日军若真个南下,必然不会无视我方这一侧翼威胁。我军不战也得战”

    从过了内长城阳方口,向南直到太原与忻州交界处,其西侧的管涔山、云中山一线都在人民军掌握之中。即便人民军固守工事不动,日军也决不会对侧翼威胁放任不理,必然会出动兵力攻击人民军防守阵地。届时,人民军晋西北部队确实是不战也得战。

    想明白此中关节后,阎锡山心中登时一松,暗自得意道总算又拉来一强援还是不付工钱,又能获得额外助益的那种”

    投桃报李,既然西北急需人力,山西也能甩下一个包袱,阎锡山便向赵振中提出了晋绥两省约140多万的灾民救助问题。

    赵振中转头低声问了邹德贵几句后,便当即说道若阎公同意,我方希望尽快将有关灾民转移到晋西北或宁夏北部我军控制区域,由西北政府统一救助、安置。另外,大战将至,阎公最好能通过晋、绥两省各级政府,动员主要交通线两侧30公里范围内的民众做好向山区转移的准备。或者进入吕梁山以西,或者进入晋西南、晋东南。当然,晋北民众若愿意进入我方控制9县,我们也欢迎。”

    “这察省战事尚未结束,就忙着迁移晋生百姓,太早了吧?无小说网不少字这要闹不好可是会出大乱子的。”二战区参谋长朱绶光皱眉说道。

    作为参谋长,朱绶光首先考虑的是此举若被有心人利用,造谣惑众后,会闹出难以收拾的乱子,并未考虑到其他。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不妨以演习的名义把有关命令下达到各基层负责人员。阎公设立的村公所做这点事情应当不难。”赵振中郑重说道,“哪怕只是虚惊一场,只要解释清楚,民众只会感念阎公关切百姓,而不会有多少怨言。值得的”

    这个时代中国的基层民众,实在是世界上最好管理的民众。只要衣能蔽体,食能裹腹,对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来说就是莫大的福气。若统治者还能对其稍微眷顾一二,那便能获得他们感激涕零的拥护。而民众党也正是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获得了来自各地灾民广泛而真诚的拥护。

    “这件事是对晋省政府无损,又是有益民生的事情。我看可以。”稍一思索,阎锡山便点头同意道,“这件事情就由煜如负责落实吧。”

    当天的会晤算是圆满。不过,这些都是能拿到明面上,应付南京老蒋的。阎锡山对后面从西北获得实质性帮助,特别是那3万新军究竟会是何等模样更为期待。另外,还有如何对待中共的问题上,阎锡山也同样想听听西北的看法。

    是 由】.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