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里河山别样红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返航遇难(一) 第一章:返航遇难(二) 第二章:旧时重现(一) 第二章:旧时重现(二) 第二章:旧时重现(三) 第二章:旧时重现(四) 第三章:暂居太清(一) 第三章:暂居太清(二) 第三章:暂居太清(三) 第三章:暂居太清(四) 第四章:世事烟云(一) 第四章:世事烟云(二) 第四章:世事烟云(三) 第四章:世事烟云(四) 第五章:初定行止(一) 第五章:初定行止(二) 第五章:初定行止(三) 第五章:初定行止(四) 第六章:乱世图存(一) 第六章:乱世图存(二) 第六章:乱世图存(三) 第六章:乱世图存(四) 第七章:时代序曲(一) 第七章:时代序曲(二) 第七章:时代序曲(三) 第七章:时代序曲(四) 第八章:原始积累(一) 第八章:原始积累(二) 第八章:原始积累(三) 第八章:原始积累(四) 第九章:隐现锋芒(一) 第九章:隐现锋芒(二) 第九章:隐现锋芒(三) 第九章:隐现锋芒(四) 第十章:鲁麟洋行(一) 第十章:鲁麟洋行(二) 第十章:鲁麟洋行(三) 第十章:鲁麟洋行(四)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一)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二)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三) 第十一章:移交暗影(四)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一)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二) 第十二章:四海实业(三) 第十二长:四海实业(四)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一)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二)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三) 第十三章:百年大计(四) 第十四章:再铸根基(一)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二)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三) 第十四章:再铸基石(四)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一)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二)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三) 第十五章:有限合作(四)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一)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二) 第十六章:戮力同心(三) 第十六长:戮力同心(四)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一)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二)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三) 第十七章:青岛大学(四)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一)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二)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三) 第十八章:潜流激荡(四)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一)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二)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三) 第十九章:历史拐角(四)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一)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二)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三) 第二十章:鲁王宝藏(四) 第一章:远赴美国(一) 第一章:远赴美国(二) 第一章:远赴美国(三) 第一章:远赴美国(四) 第二章:南洋陈氏(一) 第二章:南洋陈氏(二) 第二章:南洋陈氏(三) 第二章:南洋陈氏(四) 第三章:风雨如晦(一) 第三章:风雨如晦(二) 第三章:风雨如晦(三) 第三章:风雨如晦(四) 第四章:石峰水泥(一) 第四章:石峰水泥(二) 第四章:石峰水泥(三) 第四章:石峰水泥(四) 第五章:匪患丛生(一) 第五章:匪患丛生(二) 第五章:匪患丛生(三) 第五章:匪患丛生(四) 第六章:张网以待(一) 第六章:张网以待(二) 第六章:张网以待(三) 第六章:张网以待(四) 第七章:摧枯拉朽(一) 第七章:摧枯拉朽(二) 第七章:摧枯拉朽(三) 第七章:摧枯拉朽(四) 第八章:战后忙碌(一) 第八章:战后忙碌(二) 第八章:战后忙碌(三) 第八章:战后忙碌(四) 第九章:连番兵祸(一) 第九章:连番兵祸(二) 第九章:连番兵祸(三) 第九章:连番兵祸(四) 第十章:变革肇始(一) 第十章:变革肇始(二) 第十章:变革肇始(三) 第十章:变革肇始(四)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一)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二)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三) 第十一章:鲁中新风(四)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一)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二)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三) 第十二章:转战沂蒙(四) 第十四章:巩固发展(一)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二)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三) 第十三章:巩固发展(四)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一)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二)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三) 第十四章:山中砺刃(四)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一)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二)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三) 第十五章:洞若观火(四)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一)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二)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三) 第十六章:沂蒙新莱(四)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一)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二)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三) 第十七章:根基初成(四)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一)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二)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三) 第十八章:坚固堡垒(四)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一)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二)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三) 第十九章:初露峥嵘(四)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一)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二) 第二十章:时局变幻(三) 第一章:再入美国(一) 第一章:再入美国(二) 第一章:再入美国(三) 第一章:再入美国(四) 第二章:大浪淘金(一) 第二章:大浪淘金(二) 第二章:大浪淘金(三) 第二章:大浪淘金(四) 第三章:置地得州(一) 第三章:置地得州(二) 第三章:置地得州(三) 第三章:置地得州(四) 第四章:公司状况(一) 第四章:公司状况(二) 第四章:公司状况(三) 第四章:公司状况(四) 第五章:洪门大佬(一) 第五章:洪门大佬(二) 第五章:洪门大佬(三) 第五章:洪门大佬(四) 第六章:史海钩沉(一) 第六章:史海钩沉(二) 第六章:史海钩沉(三) 第六章:史海钩沉(四) 第七章:安泰机械(一) 第七章:安泰机械(二) 第七章:安泰机械(三) 第七章:安泰机械(四) 第八章:海外大略(一) 第八章:海外大略(二) 第八章:海外大略(三) 第八章:海外大略(四) 第九章:风暴前夜(一) 第九章:风暴前夜(二) 第九章:风暴前夜(三) 第九章:风暴前夜(四) 第十章:危机爆发(一) 第十章:危机爆发(二) 第十章:危机爆发(三) 第十章:危机爆发(四)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一)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二)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三) 第十一章:诸番收获(四)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一)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二)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三) 第十二章:故人臂助(四)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一) 第十二章:洛克菲勒(二)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三) 第十三章:洛克菲勒(四)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一)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二)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三) 第十四章:纽约州长(四)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一)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二)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三) 第十五章:华美银行(四)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一)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二)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三) 第十六章:资源方略(四)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一)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二)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三) 第十七章:有客远来(四)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一)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二)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三) 第十八章:绸缪南洋(四)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一)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二)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三) 第十九章:希望之光(四)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一)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二) 第二十章:相约有期(三) 第一章:乱世山东(一) 第一章:乱世山东(二) 第一章:乱世山东(三) 第一章:乱世山东(四) 第二章:任重道远(一) 第二章:任重道远(二) 第二章:任重道远(三) 第二章:任重道远(四) 第三章:北上西行(一) 第三章:北上西行(二) 第三章:北上西行(三) 第三章:北上西行(四) 第四章:实业赈灾(一) 第四章:实业赈灾(二) 第四章:实业赈灾(三) 第四章:实业赈灾(四) 第五章:紧锣密鼓(一) 第五章:紧锣密鼓(二) 第五章:紧锣密鼓(三) 第五章:紧锣密鼓(四) 第六章:涉足关外(一) 第六章:涉足关外(二) 第六章:涉足关外(三) 第六章:涉足关外(四) 第七章:中原大战(一) 第七章:中原大战(二) 第七章:中原大战(三) 第七章:中原大战(四) 第八章:胜败之机(一) 第八章:胜败之机(二) 第八章:胜败之机(三) 第八章:胜败之机(四) 第九章:战后乱局(一) 第九章:战后乱局(二) 第九章:战后乱局(三) 第九章:战后乱局(四) 第十章:落脚晋绥(一) 第十章:落脚晋绥(二) 第十章:落脚晋绥(三) 第十章:落脚晋绥(四)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一)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二)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三) 第十一章:四通八达(四)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一)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二)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三) 第十二章:东风渐进(四)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一)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二)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三) 第十三章:意图所在(四)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一)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二) 第十四章:趁需而入(三) 第十四章:趁虚而入(四)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一)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二)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三) 第十五章:剿匪清乡(四)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二)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三) 第十六章:进退之间(四)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一)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二)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三) 第十七章:变乱迭起(四)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一)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二)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三) 第十八章:紧急应对(四)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一)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二)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三) 第十九章:陇东攻伐(四)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一)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二)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三) 第二十章:奠基西北(四) 第一章:多重准备(一) 第一章:多重准备(二) 第一章:多重准备(三) 第一章:多重准备(四) 第二章:预警东北(一) 第二章:预警东北(二) 第二章:预警东北(三) 第二章:预警东北(四) 第三章:再克宁夏(一) 第三章:再克宁夏(二) 第三章:再克宁夏(三) 第三章:再克宁夏(四) 第四章:异军突起(一) 第四章:异军突起(二) 第四章:异军突起(三) 第四章:异军突起(四) 第五章:战机再现(一) 第五章:战机再现(二) 第五章:战机再现(三) 第五章:战机再现(四) 第六章:立党为民(一) 第六章:立党为民(二) 第六章:立党为民(三) 第六章:立党为民(四) 第七章:西北惊雷(一) 第七章:西北惊雷(二) 第七章:西北惊雷(三) 第七章:西北惊雷(四) 第八章:震索视矍(一) 第八章:震索视矍(二) 第八章:震索视矍(三) 第八章:震索视矍(四) 第九章:大车以载(一) 第九章:大车以载(二) 第九章:大车以载(三) 第九章:大车以载(四) 第十章:如期爆发(一) 第十章:如期爆发(二) 第十章:如期爆发(三) 第十章:如期爆发(四)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一)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二)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三) 第十一章:不为瓦全(四)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一)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二)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三) 第十二章:大震遂泥(四)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一)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二)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三) 第十三章:迎难而上(四)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一)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二)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三) 第十四章:六路围攻(四)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一)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二)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三)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四)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一)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二)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三) 第十六章:事变丛生(四)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一)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二)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三) 第十七章:鸿渐于逵(四)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一)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二)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三) 第十八章:纷纷扰扰(四)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一)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二)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三) 第十九章:驱马入疆(四)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一)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二)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三) 第二十章:如此局势(四) 第一章:长城抗战(一) 第一章:长城抗战(二) 第一章:长城抗战(三) 第一章:长城抗战(四) 第二章:限制接触(一) 第二章:限制接触(二) 第二章:限制接触(三) 第二章:限制接触(四) 第三章:蓄力西北(一) 第三章:蓄力西北(二) 第三章:蓄力西北(三) 第三章:蓄力西北(四) 第四章:厉兵秣马(一) 第四章:厉兵秣马(二) 第四章:厉兵秣马(三) 第四章:厉兵秣马(四) 第五章:东西进击(一) 第五章:东西进击(二) 第五章:东西进击(三) 第五章:东西进击(四) 第六章:干戈四起(一) 第六章:干戈四起(二) 第六章:干戈四起(三) 第六章:干戈四起(四) 第七章:急转直下(一) 第七章:急转直下(二) 第七章:急转直下(三) 第七章:急转直下(四) 第八章:西北气象(一) 第八章:西北气象(二) 第八章:西北气象(三) 第八章:西北气象(四) 第九章:腾飞之翼(一) 第九章:腾飞之翼(二) 第九章:腾飞之翼(三) 第九章:腾飞之翼(四) 第十章:春雷惊蛰(一) 第十章:春雷惊蛰(二) 第十章:春雷惊蛰(三) 第十章:春雷惊蛰(四)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一)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二)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三) 第十一章:其势已成(四)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一)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二)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三) 第十二章:兵锋东指(四)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一)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二)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三) 第十三章:水到渠成(四)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一)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二)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三)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四)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一)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二)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三)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四)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一)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二)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三)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一)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二)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三)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四)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一)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二)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三)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四)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一)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二)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三)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四)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一)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二)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三)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四) 第一章:关山飞度(一) 第一章:关山飞度(二) 第一章:关山飞度(三) 第一章:关山飞度(四) 第二章:大风起兮(一) 第二章:大风起兮(二) 第二章:大风起兮(三) 第二章:大风起兮(四) 第三章:多事之秋(一) 第三章:多事之秋(二)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第三章:多事之秋(四) 第四章:局势转折(一) 第四章:局势转折(二) 第四章:局势转折(三) 第四章:局势转折(四) 第五章:独立自主(一) 第五章:独立自主(二) 第五章:独立自主(三) 第五章:独立自主(四) 第六章:多管齐下(一) 第六章:多管齐下(二) 第六章:多管齐下(三) 第六章:多管齐下(四) 第七章:末日灾难(一) 第七章:末日灾难(二) 第七章:末日灾难(三) 第七章:末日灾难(四) 第八章:烽火狂燃(一) 第八章:烽火狂燃(二) 第八章:烽火狂燃(三) 第八章:烽火狂燃(四) 第九章:明夷不明(一) 第九章:明夷不明(二) 第九章:明夷不明(三) 第九章:明夷不明(四) 第十章:义利之间(一) 第十章:义利之间(二) 第十章:义利之间(三) 第十章:义利之间(四)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一)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二)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四)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一)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二)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三)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四)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一)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二)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三)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四)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一)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二)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三)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四)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一)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二)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三)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四)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一)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二)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三)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四)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一)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二)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三)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四)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一)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二)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三)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四)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一)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二)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三)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四)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一)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二)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三)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四) 第一章:前所未有(一) 第一章:前所未有(二) 第一章:前所未有(三) 第一章:前所未有(四) 第二章:兵戈再起(一) 第二章:兵戈再起(二) 第二章:兵戈再起(三) 第二章:兵戈再起(四) 第三章:主客之势(一) 第三章:主客之势(二) 第三章:主客之势(三) 第三章:主客之势(四) 第四章:此伏彼起(一) 第四章:此伏彼起(二) 第四章:此伏彼起(三) 第四章:此伏彼起(四) 第五章:四方云动(一) 第五章:四方云动(二) 第五章:四方云动(三) 第五章:四方云动(四) 第六章:纵横相间(一) 第六章:纵横相间(二) 第六章:纵横相间(三) 第六章:纵横相间(四) 第七章:新仇旧恨(一) 第七章:新仇旧恨(二) 第七章:新仇旧恨(三) 第七章:新仇旧恨(四) 第八章:时移世易(一) 第八章:时移世易(二) 第八章:时移世易(三) 第八章:时移世易(四)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第九章:南征北战(二) 第九章:南征北战(三) 第九章:南征北战(四) 第十章:大河滔滔(一) 第十章:大河滔滔(二) 第十章:大河滔滔(三) 第十章:大河滔滔(四)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二)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三)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四)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一)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二)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三)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四)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一)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二)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三)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四)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一)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二)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四)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一)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二)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三)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四)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一)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二)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三)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四)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一)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二)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三)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四)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一)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二)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三)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四)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一)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二)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三) 九章:纵横交错(四)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一)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二)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三)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四)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第一章:大洋惊涛(二) 第一章:大洋惊涛(三)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第二章:城下之盟(一) 第二章:城下之盟(二) 第二章:城下之盟(三) 第二章:城下之盟(四) 第三章:迎头痛击(一) 第三章:迎头痛击(二) 第三章:迎头痛击(三) 第三章:迎头痛击(四) 第四章:海空鏖战(一) 第四章:海空鏖战(二) 第四章:海空鏖战(三) 第四章:海空鏖战(四) 第五章:拦腰切断(一) 第五章:拦腰切断(二) 第五章:拦腰切断(三) 第五章:拦腰切断(四) 第六章:一记重锤(一) 第六章:一记重锤(二) 第六章:一记重锤(三) 第六章:一记重锤(四) 第七章:声南击北(一) 第七章:声南击北(二) 第七章:声南击北(三) 第七章:声南击北(四) 第八章:空前激烈(一) 第八章:空前激烈(二) 第八章:空前激烈(三) 第八章:空前激烈(四) 第九章:大幕拉开(一) 第九章:大幕拉开(二) 第九章:大幕拉开(三) 第九章:大幕拉开(四) 第十章:席卷千军(一) 第十章:席卷千军(二) 第十章:席卷千军(三) 第十章:席卷千军(四)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一)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二)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三)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四)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一)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二)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三)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四)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一)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二)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三)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四)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一)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二)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三)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四)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一)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二)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三)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四)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一)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二)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三)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四)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一)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二)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三)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四)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一)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二)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三)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四)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一)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二)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三)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四)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一)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二)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三)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四) 第一章:大势滔滔(一) 第一章:大势滔滔(二) 第一章:大势滔滔(三) 第一章:大势滔滔(四) 第二章:新的征程(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万里河山别样红》
作者:东风浩然
更新时间:2024-01-21 11:45:20
字数:1246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万里河山别样红 !

    自12月8日凌晨日军在泰国最南端的宋卡、北大年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登陆开始,远东英军传回伦敦的就没有任何好消息!

    在短短两天内,先是泰国、香港、马来亚等英属殖民地遭到日军全面攻击,令英国远东部队手忙脚乱;接着又是日军登陆部队在英属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巴鲁省和吉打省站稳了脚跟,并重创了那里的空军,迫使剩余飞机都退回新加坡;现在却又是z舰队被日军空中力量全歼,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实在让英国人有些应接不暇。

    且不说被英国人宣扬成“不沉之舰”的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对英军士气影响有多大,光z舰队覆没所带来的后果就够英国人头疼的:新加坡这个战略要地竟成了一个没有舰队的海军基地!丘吉尔为此哀叹道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计划随着这两艘战舰沉入了大海。这个消息带来的可怕的感觉深深地渗入我的心扉。在印度洋或太平洋中,除了正在急速返回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在珍珠港残存的主力舰外,再没有英国或美国主力舰了。在这广漠的大洋上,日本独霸,而我们则到处都是脆弱的和没有防御的。”

    不过,丘吉尔是没有多少来用于感怀的,为了能在14日按预先计划启程赴美,他必须在11日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新形势对议会下院做详尽说明,以坚定英国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在第二天的演讲中,丘吉尔认为,虽然盟军在利比亚和太平洋战场遭受挫折,使人们感到忧虑,但大西洋的潜艇战暂时已在控制之中,英国的损失已大为降低。他坚信,在美国对日宣战的情况下,最后的胜利是能够获得的。

    “z舰队的结局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悲痛,但大不列颠王国的荣光却令我们绝不会向卑劣的日本人屈服!”丘吉尔挥舞着他那胖乎乎的手掌,慷慨激昂地对议员们说道,“为了抗击日军在远东的暴行,王国将再次向远东派遣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以保卫国王陛下在远东的臣民们。而为了缅怀已与大洋同在的z舰队和那些沉眠的勇士们,新派遣舰队仍将使用‘z舰队’的代号!”

    丘吉尔的演讲固然令议员们心中大宽,但却令军方人士,特别是海军方面忧心忡忡。演讲一结束,丘吉尔刚返回战时内阁所在地,第一海军大臣庞德上将便迎上来叫苦道首相,帝国海军不但要保卫英吉利海峡,把德国人挡在大海对面,更要在大西洋上同那些该死的潜艇捉迷藏,还要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实在抽调不出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去远东了!”

    在丘吉尔赴美后,将留下来负责“看家”的英国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爵士也提醒道首相,以帝国海军现有力量,即便是再向远东派去一支舰队,确实难以组建更为强大的z舰队。有珍珠港事件的影响,加上美国又已对日本宣战,麦克阿瑟又在菲律宾抗击日军,对于东南亚战事,美国会更为关注。我们是不是向罗斯福总统建议一下?让美国抽调一些力量去东南亚?”

    “不!艾伦!我这次去美国的目的,就是要争取罗斯福总统赞同‘先欧后亚’的战略。而现在让美国向亚洲投入过多的力量是会影响到这一战略并波及王国本土安危的!”丘吉尔摇头否决后,又进一步说道,“至于东南亚,则关系到王国联邦体制的存续。在日本人入侵的影响下,加上还有中国民众党对印缅地区的作用,那里很可能产生脱离王国控制的倾向!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向东南亚派去强大的力量,是为了彰显国王陛下和他忠实臣民们的决心,并为王国获取最后的胜利赢得更多!”

    经过慎重考虑,庞德和布鲁克两人被丘吉尔说服了,开始着手抽调海上力量组建新的z舰队。按照丘吉尔的要求,新舰队将括两到三艘航空母舰、五艘以上的战列舰、八至十艘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不过,丘吉尔等不及新舰队的组成就在14日启程赴美,一些诸如舰队司令任命等重要事项只能等他自美国返回后再行决定了。

    就在丘吉尔向英国下院议员们发表演讲的同一天,希特勒召开国会,发表了对美宣战的演讲。

    “他始而煽动战争,继而颠倒是非,再用基督教徒伪善的外衣把可耻地掩盖起来,然后慢慢地把人类引向战争,赌咒发誓请上帝来证明他进攻旁人是多么正当。”在演讲中,希特勒对罗斯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并唾沫四溅的继续说道,“现在总算有一个国家为真理和正义遭到史无前例的无耻糟蹋而首先提出了抗议。日本政fu在与这个人进行了多年的谈判以后,终于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无耻欺骗了。这个事实使我们全体德国人民,我想还有全世界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感到深深满意。

    因此,我已安排好在今天把照会发给美国代办,德国政fu决定与美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并且宣布,从即日起已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

    就这样,在日、美彼此宣战之后,希特勒终于一改初衷,力排众议地对美国宣战了!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主动挑起的,而根据轴心国三国条约,德国并非一定要对美国宣战。在日、美两国相互宣战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就是否对美宣战一事产生了分歧。

    军方将领认为在同苏、英两国全面交战的情况下,实在不宜另树强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也提醒希特勒,根据三国条约,只有在日本直接遭到攻击时,德国才有义务援助日本。但希特勒面对东条英机的一再催促,加上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又取得了新进展的刺激下,却另有见解。

    “如果我们不站在日本一边,那三国条约在政治上就死亡了。帝国今后不但将与苏、英两国处于全面战争状态,还要失去日本这个盟友。”希特勒挥舞着手臂,振振有词地说道,“至于美国,从那个小儿麻痹症患者提出租借法案支持英国人对抗帝国开始,这个国家就已经在事实上与帝国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宣战不过是早晚的事!

    现在,帝国的将士已经攻入了莫斯科,并正同俄国人展开巷战,斯大林已是穷途末路了!只要能拿下莫斯科,或者坚持过这个冬季,距离苏联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我们甚至不需要彻底打败苏联,只要控制了莫斯科并歼灭了苏军主力,就能从容应对英美两国对西线的威胁。当然,我们还要派出部分兵力继续追逐那些逃向乌拉尔山以东的失败者!

    帝国的勇士已经在基辅、莫斯科外围创造了空前的大歼灭战,我,他们同样能在莫斯科巷战以及今后的一切战役中取得更大胜利!”

    尽管斯大林在德国入侵不久后就发布了总动员令,急速扩充现有部队兵力,并组建众多民兵师,可民众党武装和日军却先后在中亚、外蒙、远东等方向上,歼灭、牵制了一百五十多万苏军,加上苏军在西线作战不利,又在基辅等地丧失了大量兵力,致使苏军在秋冬季节出现兵力青黄不接的窘境,也就导致了莫斯科外围作战失利,令德军攻入莫斯科市区的险恶情况。

    虽然莫斯科巷战正处于激烈状态,德军又因大雪盖地以及后勤物资补给困难,一时无力继续东进,但希特勒却笃定德军能拿下莫斯科。在他看来,既然德军连苏军重兵防守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都能攻入,那解决苏联也只是长短问题,腾出手来应对英美两国就更不在话下!

    为了表明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坚定立场,在11日当天,希特勒还和东条英机、墨索里尼签订了一个新的协定,声称德、意、日三国“在对美、英联合作战取得胜利以前,绝不放下武器”,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单独媾”。同时,三国还商定,在取得最终胜利后,缔约国应根据三国同盟的精神,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事业中进一步合作。这一协定,其实质是轴心国集团为将来瓜分世界而拟定的预案!

    希特勒的算盘打得不,可他率先对美国宣战的行动却解决了罗斯福的一大难题。虽然在对日宣战之后,美国便卷入了大战,但严格来说那毕竟只是美、日两国之间的战事,还牵扯不到轴心国集团身上。而罗斯福出于对国内民众孤立主义情绪的顾虑,并不想率先对德宣战从而给国内一些反对者提供攻击政fu的借口。现在既然德国拉着意大利等轴心集团国家抢先对美宣战,罗斯福也就大大地松了口气。

    就在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同日,罗斯福总统对德国和意大利的回敬性宣战书,在国会获得一致通过!由此,美国成了继英国之后,同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进行两场大规模战事的国家!

    因德国正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大西洋上的战事一时尚无多大变化,但西太平洋战事却因日军大举南下而发生了超出英、美两国预料的变化。

    在英国的z舰队被击沉后,日军在东南亚的行动越发肆无忌惮。大量的日军士兵被船舶运到宋卡和帕塔尼的港口,加入进攻马来亚的行列。而英国远东空中力量,在日军陆、海航空兵力的打击下,除了仅剩的几架躲到新加坡外,其他绝大多数都已损失殆尽。

    唯一一次试图阻止日军登陆马来亚的是一艘由荷兰海军科泰纳上尉指挥的-6号潜艇在11日夜间对帕塔尼港附近日军运兵船发动的攻击。只不过,或许是日军运气不,但更可能是科泰纳指挥水平太差,面对停在那里的四艘日军运兵船,这艘潜艇发射的鱼雷竟然没有一个命中目标!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科泰纳上尉指挥的这艘荷兰潜艇,竟在12日误入英军布雷区,触雷炸毁了!

    正乘坐“约克公爵号”前往美国的丘吉尔在获悉东南亚情况危急后,忙通过留守伦敦的英军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爵士调集兵力增援马来亚。除了原本要通过伊朗运到苏联的四个中队的“飓风式”战斗机被紧急转运新加坡外,原本要开往利比亚参与沙漠作战的英国陆军第十八师,也被改变行程,调往远东增援马来亚。不过,因要横跨印度洋,这些紧急增调的兵力和装备至少要到明年1月中旬才能抵达。

    考虑到英、日两国已全面开战,日军在控制马来亚北部和暹罗等地后,有可能进犯缅甸或登陆印度,丘吉尔又在12日将缅甸纳入远东英军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将军的防区,并去电提醒道你必须注意东方。缅甸现在划入你的防区。你必须阻止日军向缅甸和印度推进,并力图在马来半岛切断他们的交通线。”

    实际上,韦维尔将军在41年7月出任印度英军总司令后,就在9月初前往伦敦时指出印度军事极度虚弱,不足以压制当地的反英势力,并要求将缅甸划归印度英军总司令管辖,以统一调派兵力应对印缅日益复杂的局势。但当时丘吉尔却因某种考虑而未同意其请求。坐在船舱中的丘吉尔思及以往,不由得喃喃说道希望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实际上,英国人的增兵行动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来不及了!就在11日夜间,山下奉文在瓢泼大雨中指挥日军沿着英国人修建的柏油马路向南急进。

    原本日军估计第十一印度师会严守这条通往南方的要道,以保卫附近的亚罗士机场。但因大雨,英印军却离开灌满雨水的阵地,跑到附近的橡胶树林里躲雨去了。这使日军极为轻松地突破了守军的防线。凭着缴获来的锡特拉城防图,南下日军在12日没费太多力量就进占了该城。

    尽管英军新加坡司令珀西瓦尔将军在两天前就命令前方部队“坚决守住”,可印度士兵们面对日军攻势却仍一触即溃。不但野战炮、重机枪等重装备被弃置一边,甚至连跑路得力工具卡车、装甲车都被扔在一边,正是望风而逃、抱头鼠窜的真实写照!

    英军这种败退速度,连一向对日军战力过分自信的辻政信都大为吃惊。按照他原本的估计,日军在突破英军的防线时至少要付出阵亡千人的代价,可现在,日军仅战死二十七人就不但打通了通向南方的要道,更进占了亚罗士打机场!这意味着日军战机可从英国人建造的机场上起飞,装满英国人储存在那里的油料和炸弹,攻击英军阵地!

    英军前线指挥官希思将军也曾力图变更部队的部署,以阻止日军快速南进,但日军陆、海航空兵不断对英军阵地的空隙却使他的种种布置全然落到空处。面对头上不断扔下的炸弹,来自印度的官兵根本就不听指挥官的吆喝,经常是扔下装备就逃离阵地。甚至发展到只要日军战机一临近,印度军队便转身就跑的局面!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形势,希思无奈之下于15日前往新加坡司令部,要求退到柔佛后再据地而守。经过一番争论后,珀西瓦尔司令官也只好同意希思的请求。

    仍在“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中航行的丘吉尔,在地图室里看着那标注着日军在马来亚进展的敌我形势图,只觉得一阵阵心惊肉跳。除了马来半岛上日军的进展令他瞠目之外,日军于16日在婆罗洲北部英属沙捞越的美里一带登陆更是令其揪心!文莱那边可有的是石油,若是油井和冶炼设备没被破坏就落到日军手里,那得到充足油料的日军可就更令人头疼了!

    或许真的是好的不灵坏的灵,由于登陆行动快,投入的兵力又比原本历史上更多,日军还真赶在英印军破坏行动展开之前,抢下了大多数油井和炼油设备。当然,严格算起来,也要怪英国人在北婆罗洲石油基地中投入的兵力过少——只有一个来自印度旁遮普省的步兵营,与进占那里的日军步兵联队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英国人在东南亚的形势堪忧,美国在菲律宾的存在也好不到哪里。就在麦克阿瑟仍指挥美、菲陆军抗击日军的时候,美国亚洲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却放弃在甲米地的司令部,率领舰队和剩余的海军水上飞机向南撤走。

    对于海军的逃跑行为,麦克阿瑟怒不可遏,径直上告到华盛顿。而哈特则辩解说,日本空军在吕宋岛上空取得了胜利,海军撤退是为了更好的保存舰船,以利将来再战。让麦克阿瑟沮丧的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居然也认为,在菲律宾航空队被日军航空兵消灭之后,凭亚洲舰队现有的力量是不能阻止日军大举入侵的。

    马歇尔承认美军增援部队不可能通过日本封锁线,因此他命令横渡太平洋把军队和飞机运往马尼拉的护航舰队改变航向,开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曾一度提出抗议,并强调了菲律宾的战略重要性,要求华盛顿将增援部队运到目的地。不过,到12日,他也不得不承认“敌人的空军力量占有压倒的优势”,只好允许布里尔顿将军将剩下为数不多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撤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达尔文港。

    虽然马歇尔已经意识到菲律宾局势的危险,但他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尚未打算就此放弃菲律宾。面对大佬们带有倾向性的垂询,身为美军战争计划委员会主任的艾森豪威尔虽然曾在马尼拉做过麦克阿瑟三年副手且与其关系不,但他还是非常清醒地估计了菲律宾的形势,并对马歇尔警告说即便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增援部队也要几个月后才能抵达菲律宾。如果敌人大举进攻,那么在少量援助下,菲律宾很可能受不住几个月。”

    英、美等国已在对日作战上形成了同盟,但到12月中旬的时候,这个同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有关方面并未形成真正的协同配合。在日军准备充分且又大举发动的情况下,英、美两国不但要应付大西洋上的战事,还要应付西太平洋东南亚一带的危局,从而造成多处陷入窘境的状态。

    不过,在12月17日,一股新的抗击日军的力量却又加入进来。而罗斯福、丘吉尔两人在暗松一口气的同时,却又有些头疼起来。

    是 由】.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