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说明 第一章 穿越成了光绪皇帝 第二卷 准备毒杀慈禧 第三章 慈禧死了 第四章 开始掌权 第五章 金融投机 第六章 开始改革 第七章 廷前的辩论 第八章 一系列措施 第九章 大捞一把 第十章 思考海军舰队 第十一章 计划建立新军 第十二章 中俄谈判 第十三章 将领名单 第十四章 购买二手军舰 第十五章 两个会议 第十六章 棉麦大借款 第十七章 越南的来信 第十八章 签订中越章程 第十九章 训练新军 第二十章 备战 第二十一章 军事演习 第二十二章 各项军事准备 第二十三章 反腐败与造炮台 第二十四章 大战前夕 第二十五章 劫持嗣德帝 第二十六章 纸桥之战 第二十七章 双方调兵遣将 第二十八章 怀德保卫战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怀德保卫战 第三十章 怀德失守 第三十一章 蝴蝶效应 第三十二章 马尾海战开始 第三十三章 港内的激战 第三十四章 港口的苦战 第三十五章 炮台保卫战 第三十六章 血战金牌山 第三十七章 屠杀与精神崩溃 第三十八章 赫德出场 第三十九章 孤拔舰队的灭亡 第四十章 北宁之战开始 第四十一章 血战榄山 第四十二章 反攻榄山 第四十三章 决战即将开始 第四十四章 兵败北宁 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第四十六章 基隆失守 第四十七章 月眉山保卫战 第四十八章 保住了月眉山 第四十九章 山西战役 第五十章 恶战山西 第五十一章 法军攻城 第五十二章 大爆炸 第五十三章 舌战 第五十四章 双方排兵布阵 第五十五章 放弃太原 第五十六章 汪惠的狙击 第五十七章 谅山之战 第五十八章 奇穷河南岸之战 第五十九章 放弃谅山 第六十章 即将镇南关大战 第六十一章 地雷战 第六十二章 地雷攻防 第六十三章 山头苦战 第六十四章 趟地雷 第六十五章 出卖同盟军 第六十六章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六十七章 夜袭炮兵阵地 第六十八章 舆论宣传 第六十九章 准备偷袭 第七十章 欲望与偷袭 第七十一章 偷袭得手 第七十二章 活捉了尼格里 第七十三章 死守大青山 第七十四章 法军投降 第七十五章 独裁者的独白 第七十六章 外交谋划 第七十七章 投名状与美色 第七十八章 独裁万万岁 浪子的几句话 第七十九章 曾宝协议 第八十章 独裁准备工作开始 第八十一章 近卫军的建设 第八十二章 使臣与女杀手 第八十三章 工业化与个人崇拜 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来 第八十五章 炮打天安门 第八十六章 大屠杀是正能量 第八十七章 水晶之夜 第八十八章 人民会很乖的 第八十九章 何如璋与袁世凯 第九十章 工业化是要死人的 第九十一章 出使朝鲜 第九十二章 形势开始复杂 第九十三章 日本,动乱,以及犹太人 第九十四章 关于缅甸问题 第九十五章 划分成分与日本间谍 第九十六章 窥破日本阴谋 第九十七章 屠杀犹太人的伟大理想 第九十八章 外交战的开始 第九十九章 两个代表团 第一百章 两面开弓 第一百零一章 日本之野望 第一百零二章 日本扩军和火车追尾 第一百零四章 就这样被你征服 第一百零五章 情报纷至沓来 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大乱在即 第一百零七章 朝鲜乱起 通知并且拜年 第一百零八章 大局在手 第一百零九章 占据先机 第一百一十章 稳坐钓鱼台 第一百一十一章 地狱就在前方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地狱之门正在打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地狱在人间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日本的战争狂热 第一百一十五章 隐蔽战线的收获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刑伺候 第一百一十七章 近卫军与万言书 第一百一十八章 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中华帝国 第一百二十章 准备打击暹罗 第一百二十一章 誓除暴君 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争,快要来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争的前夜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就绪 第一百二十五章 腰斩 第一百二十六章 代号"猎狐" 第一百二十七章 黑石十二生肖 第一百二十八章 政变 第一百二十九章 围攻 第一百三十章 控制汉城 第一百三十一章 日军登陆 第一百三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宣战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卯兔 第一百三十五章 秋山好古的雄心 第一百三十六章 汉城乱战 第一百三十七章 湄公河 第一百三十八章 粮食问题好解决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万民如豚犬 第一百四十章 荣成湾海战 第一百四十一章 胜利之后的刺杀! 请假一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同一首歌 关于本书,兼回答佐罗塔亚同学 第一百四十三章 醍醐灌顶 第一百四十四章 放弃汉城 实地考察 第一百四十六章 弃守万象 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击与防御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壤血战 上架感言 第一百四十五章 暹罗宣战 本书要做些修改 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干城之死 第一百五十章 城南的血战 第一百五十一章 庐山计划大成功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万象之战 第一百五十三章 秋夜私语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黑暗中的谍战 第一百五十五章 戊狗现形 第一百五十六章。惊天的绝密 第一百五十七章 暹罗跪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战前的准备 第一百五十九章 武士道是一种愚昧 第一百六十章 把平壤变成西伯利亚 第一百六十一章 鸭绿江!鸭绿江! 第一百六十二章 沉默就是实力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知道错了 第一百六十四掌 山县有朋的新策略 第一百六十五章 突袭与反突袭 第一百六十六章 目标,山东半岛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吹响反击的号角 第一百六十八章 准备肉弹攻击 第一百六十九章 性命相搏 第一百七十章 舰队出击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上大决战要开始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海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 海上血战 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伤累累 第一百七十五章 联合舰队溃败 第一百七十六章 日本海军的末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日本骚乱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反攻 第一百七十九章 山东作战军的灭亡 第一百八十章 日军走向地狱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皇集团的本质 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不如死 第一百八十三章 庆祝与谈判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滨,火的炼狱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北京条约 第一百八十六章 日本内战前夕 第一百八十七章 准备进攻缅甸 第一百八十八章 前方,曼德勒 第一百八十九章 城下之盟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协商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前会议 第一百九十二章 放眼亚洲 第一百九十三章 黑石会出动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你被平反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西藏战役 第一百九十六章 达赖集团出逃 今天请假一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俄国突然出手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决心与俄国一战 第一百九十九章 俄国突然翻脸 第二百章 中国开始备战 第二百零一章 大扩军 净网行动开始了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八十章 独裁准备工作开始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作者:东非浪子
更新时间:2024-01-21 18:48:29
字数:766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

    1881年9月5日,在<曾宝协议>签订半个多月后,眼看法国人已经完全履行协议,军人也已经全部撤回到了交趾支那。中国军队也开始陆续撤军,但根据皇帝的命令,还是留下了第二师的吴兆有旅。驻越大臣唐景崧,将以这个旅为后盾,对越南的朝政进行全面的监管。

    嗣德帝回到皇宫没几天,屁股都好没坐稳,就被唐景崧带兵进宫,当面一顿怒骂。痛斥他犯有四大罪:

    第一.身为藩属国,敢在国内自称为帝,无君无父,丧心病狂。

    第二.不经过中央同意,就擅自与法国人签订条约。

    第三.宠信奸臣,昏庸无能,政令多出后宫,民怨沸腾。

    第四.上中央呈送文书,敢用"诏",有不臣谋逆之心。

    有此四罪,本应处死,但念他能在战时逃出顺化,良知未泯,暂免死罪,另行软禁别院,终生不得自由。

    所有子女一律遣送北京,等其死后,再由中央选择一人,继承王位。

    嗣德帝听完,当场就晕了过去,被押送前往软禁时,一边流泪一边摇头叹息:"黄佐炎误我,黄佐炎误我啊!"当初正是黄佐炎劝他逃出顺化的。

    至于原先的伪朝廷人员,都以叛逆罪处死。包括老臣阮文祥,阮协,黎复,黎伯慎等一律斩首示众,学妃以及伪建福帝都被用白绫绞死了。

    同时,朝廷中所有官员全部替换为亲华派,这些人基本上已被授予中国的官职,不愿意接受的都已经被清洗。

    而越南的军队被大规模的削减掉,只保留一部分担任维持治安的职能。

    除了法属交趾支那,整个越南的资源,农林矿渔,都将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没有朝廷的批准,越南不得接受任何外国的投资。

    唐景崧代表中央,有权利过问一切政务,他的权力高于越南朝廷,只对北京负责。是事实上的越南王......。

    丁云桐坐在御案前,想着未来的安排。接下来的事情千头万绪,但他要努力理出一个头绪来。事情要一件件的来做。

    首先是军队,这是重中之重,这个搞不好,其他全都是扯淡了。不但要继续扩充,更要严密的控制。

    其次是经济,没有钱,再强大的军队也维持不住。丁云桐已经决心要大搞"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死一大批人,但他对此不以为意。死掉一个人也许是悲剧,死一百万人就只是一个统计数据了。但在"工业化"之前,一些措施要已经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个人崇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禁限制人员流动,对知识分子的大清洗......

    最后就要进行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这跟清洗知识分子还不一样,后者只是破坏旧的体系,前者更着重于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清除一切异端邪说,不改旗易帜,不走邪路歪路。一边要打击满族的特权,逐渐实现剪辫易服,一边要打击自由化思想,一切推崇西方民主议会选举立宪的思想都要予以严厉的镇压,忠君爱国是唯一的出路。

    一定要让恐惧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情感。

    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军权财权集于一身,再加上思想权威,中央集权的目的就初步达到了。

    1881年的10月份,秋风送爽,横贯中国东西南北的大铁路,终于在郑州"会师"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全线通车。

    这一天,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这一伟大的盛世,<寰球时报>更是整版的全力报道,重点在皇帝是如何的运筹帷幄,才终于完成这"千年以下,未有之壮举",并将其与中法战争并列,称为皇帝的"文治武功"。

    而在这一片喧嚣呐喊中,10月17日,一个新的部门,中央宣传部,静悄悄的成立了。编制不大,地位却极高,与外交部、财政部、组织部等并列。目前的权责,还只是主管官方舆论的宣传口径。丁云桐的计划是,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使其成为审查所有知识分子的文化警察。

    宣传部的首任部长名为陈夔龙,这是一个丁云桐精心挑选的人物。

    陈夔龙,又名陈夔鳞,生于1857年,贵州贵筑(也就是贵阳)人,出身贫寒,科举出身,是1875年举人考试的第一名。命也很长,前世一直活到了1948年。

    丁云桐之所以选择这个人,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所谓宣传部长,就是未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打手、刽子手,甚至还得是屠夫。

    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极为忠君,其次必须十分能干,能迅速领会自己的意图。

    最重要的是不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必须紧跟皇帝的思路,不能有自己的一套。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杀人的工具,工具本身自然不能有思想的。

    而陈夔龙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此人极为忠君,前世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竟在其考中举人的60周年之日还大宴宾客,以示不忘“皇家恩典”。

    其次又极为聪明机智,办事十分乖巧,有"巧宦"的名声。

    尤其是此人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他的态度就是:中央提倡的我全支持,中央批判的我全反对。一直在痛骂变法维新是乱党,可当朝廷宣布要预备立宪,就马上摇身一变,催促自己的家乡研究立宪,越快越好。像极了前世天朝那位资格最老的人大代表,自豪的宣称55年没投过反对票。

    两天后,新官上任的陈夔龙前来谢驾。原先他还只是个主事小官,突然被一举高升为部委高官,自然感恩戴德,趴在地上感激涕淋,恨不得掏出心窝子来表自己的忠心。

    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宣传部统一安排,1881年11月初,中国所有的报纸、书籍、以及一些御用文人,都开始大规模的宣传皇帝陛下的丰功伟绩,"天降圣人,万世明君",所有的报刊都不得例外。不,不是所有,上海的<申报>因为有外资的背景,却没有完全执行政策。这也让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陈夔龙深感恼火。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规定也在逐渐出台。所有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商铺、客栈、酒家、书店、大小场馆会所等都必须悬挂皇帝肖像画,有拒绝者,以叛乱罪处理。

    每个城市都要塑立巨型的皇帝雕像,而且规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为官方的节日,所有人都必须前往雕像前宣誓效忠。

    任何报刊书籍或个人,都不得有任何对皇帝"非议诽谤不敬"的言辞,否则以叛乱罪论处。

    所有学校,不管新式学堂,还是旧式书院,所有师生每天上课前都要大声朗诵忠君誓词,誓词内容是由宣传部专门审编的。专门设立政治思想课,作为考试必考的重点科目,"忠君爱国"是课程内容的核心主轴。

    学生每年都必须有一个月的军训,接受正规军人的操练,体验军营的生活。

    所有的学生,以及国家一切公职和军职人员,都必须流利背诵忠君誓词,宣传部将派员不定期的抽查,若发现有背诵不畅的,将受到惩罚。

    ......

    各项措施有条不紊的出台,重在抓落实,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一项都要严格落到实处。为此宣传部的编制也迅速扩大,从刚建立时的上百人,迅速增加到数千人,专门派遣几十个秘密的巡视组,检查落实情况。

    与此同时,另一项重大措施也开始实施,那就是丁云桐精心筹备的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管理只是借口,关键是它的配套措施:没有组织的介绍信,没有特别通行证,人民不能离开自己的户籍地,自由的到别处旅行。这是关键。

    中国千年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王朝的重要力量。为什么,因为农民能够去逃荒,能够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信息得到了交流,人才得到了汇集,精英分子能逐渐了解全国的形势。同时人数的增多更增强了胆量,志同道合者逐渐形成了组织。

    而当组织形成,就会形成纲领,最后上升为理论。这时,离革命造反也就不远了。

    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意思。

    前世天朝同样靠这个得了天下,认真总结历史教训。便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人民流动,这样整个国家的基层民众,就会被分割成一块块独立的单元,从整体上彻底成为一片散沙。即便是在三年饥荒饿死成百上千万人,农民照样不会造反,因为逃荒都不被允许,信息无法交流,胆量无法汇集,组织就不会出现了。

    没有组织就不会翻天,没有纲领就没有旗帜,反抗的力量就无法集结。无论你怎么批评谩骂政府,对方根本懒得搭理你,统治稳固得很。

    这一套被东边的金家王朝学得炉火纯青,是活生生的样板。

    为什么天朝这么讨厌轮子,因为轮子已经出现组织的萌芽。为什么这样恐惧宪法,因为宪法本身就是一个纲领。

    丁云桐深知,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户籍制度限制流动的妙用。

    无流动,不造反!

    一个铁笼子将缓缓的放下。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