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说明 第一章 穿越成了光绪皇帝 第二卷 准备毒杀慈禧 第三章 慈禧死了 第四章 开始掌权 第五章 金融投机 第六章 开始改革 第七章 廷前的辩论 第八章 一系列措施 第九章 大捞一把 第十章 思考海军舰队 第十一章 计划建立新军 第十二章 中俄谈判 第十三章 将领名单 第十四章 购买二手军舰 第十五章 两个会议 第十六章 棉麦大借款 第十七章 越南的来信 第十八章 签订中越章程 第十九章 训练新军 第二十章 备战 第二十一章 军事演习 第二十二章 各项军事准备 第二十三章 反腐败与造炮台 第二十四章 大战前夕 第二十五章 劫持嗣德帝 第二十六章 纸桥之战 第二十七章 双方调兵遣将 第二十八章 怀德保卫战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怀德保卫战 第三十章 怀德失守 第三十一章 蝴蝶效应 第三十二章 马尾海战开始 第三十三章 港内的激战 第三十四章 港口的苦战 第三十五章 炮台保卫战 第三十六章 血战金牌山 第三十七章 屠杀与精神崩溃 第三十八章 赫德出场 第三十九章 孤拔舰队的灭亡 第四十章 北宁之战开始 第四十一章 血战榄山 第四十二章 反攻榄山 第四十三章 决战即将开始 第四十四章 兵败北宁 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第四十六章 基隆失守 第四十七章 月眉山保卫战 第四十八章 保住了月眉山 第四十九章 山西战役 第五十章 恶战山西 第五十一章 法军攻城 第五十二章 大爆炸 第五十三章 舌战 第五十四章 双方排兵布阵 第五十五章 放弃太原 第五十六章 汪惠的狙击 第五十七章 谅山之战 第五十八章 奇穷河南岸之战 第五十九章 放弃谅山 第六十章 即将镇南关大战 第六十一章 地雷战 第六十二章 地雷攻防 第六十三章 山头苦战 第六十四章 趟地雷 第六十五章 出卖同盟军 第六十六章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六十七章 夜袭炮兵阵地 第六十八章 舆论宣传 第六十九章 准备偷袭 第七十章 欲望与偷袭 第七十一章 偷袭得手 第七十二章 活捉了尼格里 第七十三章 死守大青山 第七十四章 法军投降 第七十五章 独裁者的独白 第七十六章 外交谋划 第七十七章 投名状与美色 第七十八章 独裁万万岁 浪子的几句话 第七十九章 曾宝协议 第八十章 独裁准备工作开始 第八十一章 近卫军的建设 第八十二章 使臣与女杀手 第八十三章 工业化与个人崇拜 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来 第八十五章 炮打天安门 第八十六章 大屠杀是正能量 第八十七章 水晶之夜 第八十八章 人民会很乖的 第八十九章 何如璋与袁世凯 第九十章 工业化是要死人的 第九十一章 出使朝鲜 第九十二章 形势开始复杂 第九十三章 日本,动乱,以及犹太人 第九十四章 关于缅甸问题 第九十五章 划分成分与日本间谍 第九十六章 窥破日本阴谋 第九十七章 屠杀犹太人的伟大理想 第九十八章 外交战的开始 第九十九章 两个代表团 第一百章 两面开弓 第一百零一章 日本之野望 第一百零二章 日本扩军和火车追尾 第一百零四章 就这样被你征服 第一百零五章 情报纷至沓来 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大乱在即 第一百零七章 朝鲜乱起 通知并且拜年 第一百零八章 大局在手 第一百零九章 占据先机 第一百一十章 稳坐钓鱼台 第一百一十一章 地狱就在前方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地狱之门正在打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地狱在人间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日本的战争狂热 第一百一十五章 隐蔽战线的收获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刑伺候 第一百一十七章 近卫军与万言书 第一百一十八章 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中华帝国 第一百二十章 准备打击暹罗 第一百二十一章 誓除暴君 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争,快要来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争的前夜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就绪 第一百二十五章 腰斩 第一百二十六章 代号"猎狐" 第一百二十七章 黑石十二生肖 第一百二十八章 政变 第一百二十九章 围攻 第一百三十章 控制汉城 第一百三十一章 日军登陆 第一百三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宣战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卯兔 第一百三十五章 秋山好古的雄心 第一百三十六章 汉城乱战 第一百三十七章 湄公河 第一百三十八章 粮食问题好解决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万民如豚犬 第一百四十章 荣成湾海战 第一百四十一章 胜利之后的刺杀! 请假一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同一首歌 关于本书,兼回答佐罗塔亚同学 第一百四十三章 醍醐灌顶 第一百四十四章 放弃汉城 实地考察 第一百四十六章 弃守万象 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击与防御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壤血战 上架感言 第一百四十五章 暹罗宣战 本书要做些修改 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干城之死 第一百五十章 城南的血战 第一百五十一章 庐山计划大成功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万象之战 第一百五十三章 秋夜私语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黑暗中的谍战 第一百五十五章 戊狗现形 第一百五十六章。惊天的绝密 第一百五十七章 暹罗跪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战前的准备 第一百五十九章 武士道是一种愚昧 第一百六十章 把平壤变成西伯利亚 第一百六十一章 鸭绿江!鸭绿江! 第一百六十二章 沉默就是实力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知道错了 第一百六十四掌 山县有朋的新策略 第一百六十五章 突袭与反突袭 第一百六十六章 目标,山东半岛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吹响反击的号角 第一百六十八章 准备肉弹攻击 第一百六十九章 性命相搏 第一百七十章 舰队出击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上大决战要开始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海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 海上血战 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伤累累 第一百七十五章 联合舰队溃败 第一百七十六章 日本海军的末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日本骚乱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反攻 第一百七十九章 山东作战军的灭亡 第一百八十章 日军走向地狱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皇集团的本质 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不如死 第一百八十三章 庆祝与谈判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滨,火的炼狱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北京条约 第一百八十六章 日本内战前夕 第一百八十七章 准备进攻缅甸 第一百八十八章 前方,曼德勒 第一百八十九章 城下之盟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协商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前会议 第一百九十二章 放眼亚洲 第一百九十三章 黑石会出动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你被平反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西藏战役 第一百九十六章 达赖集团出逃 今天请假一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俄国突然出手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决心与俄国一战 第一百九十九章 俄国突然翻脸 第二百章 中国开始备战 第二百零一章 大扩军 净网行动开始了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零二章 日本扩军和火车追尾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作者:东非浪子
更新时间:2024-01-21 18:49:00
字数:789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

    1882年6月初,日本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就是增加新的军备扩充计划。

    由于之前的几次扩军计划,已经使日本的军费预算占国家财政的40%,到了国家所能承受的极限,已经极大的影响民生,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发展。

    虽有板垣退助、副岛种臣、后藤象次郎等民权派,认为这是"杀鸡取卵",将耗尽国家元气,但政府也罢,整个社会舆论思潮也罢,都认为战争是唯一的出路,最后是以天皇谕旨的形式强行通过了新的军事预算,使其达到了国家财政预算的一半。

    为了填补财政的缺口,日本政府开始疯狂的加税,烟草税、砂糖消费税、遗产税、粮食进口税等许多新税种相继出炉。

    日本的报纸杂志也在大肆宣传,让人民"团结忍耐","勇敢的承担责任",并声称"一切的苦难在不久之后将得到解脱"等,疯狂煽动战争氛围。

    在经济和舆论的支持下,日本再一次通过海军充实案。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以智利的名义,秘密向英国订购三艘新式战舰。第二次是向法国,而这一次又将是英国。

    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在面对天皇的质询时,信心百倍表示,只要这三次充实案全部完成,海上力量将对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同时陆军的改制和扩张也在加速进行,师团制已接近完成,都按照原先的六个镇台改制而来,再加上一个近卫师团,一共有七个师团。

    分别为:

    组建于东京地区的第1师团(东京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其兵员多来自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师团长陆军少将野津道贯,参谋长上野勇作大佐;

    组建于仙台地区的第2师团,师团长陆军少将佐久间左马太,参谋长大岛义昌大佐;

    组建于名古屋地区的第3师团,师团长陆军少将桂太郎,参谋长小川又次大佐;

    组建于大阪地区的第4师团,师团长陆军少将长谷川好道,参谋长福岛安正大佐;

    组建于广岛地区的第5师团,师团长陆军少将奥保巩,参谋长田村怡与造大佐;

    组建于九州熊本的第6师团,师团长陆军少将谷干城,参谋长寺内正毅大佐;

    另外一个专职守卫皇宫的近卫师团(士兵多来自本乡、宇都宫、佐仓、水户等),师团长为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参谋长山口素臣大佐。

    其中近卫师团编制有:2个步兵旅团,7288人。1个骑兵大队,514人。1个炮兵联队,590人。1个工兵大队,394人。1个辎重兵大队,678人。另有军乐队52人。合计为9516人。

    其余6个师团,编制均为:2个步兵旅团,7264人。1个骑兵大队,652人。1个野战炮兵联队,818人。1个工兵大队,520人。1个辎重兵大队,888人。另有军乐队12人。合计为10154人。

    一线野战兵力共为70440人,另外由训练有素的退伍官兵组成的预备役,也有7万多人,可战之兵将近15万。少将乃木希典,曾我佑准,黑木为桢等,以及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小松宫彰仁亲王等,将作为预备役的指挥官。

    在武器方面,日军制式步枪为村田式非自动步枪,由村田経芳少佐于1880年(明治13年)研制成功,但该枪无论外观、大小和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照搬法国夏斯波步枪。

    步枪口径为11mm,发射1871年式毛瑟圆头弹,初速435m/s,表尺射程1300m,全枪长1275mm,枪管长817mm,全枪质量4.06kg,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长710mm,质量0.79kg,单发手动射击。

    这款步枪的特点是射程远,弹道稳,精度高,尤其加上刺刀,长度达到两米,白刃战的威力极大。但缺点同样明显,换子弹速度很慢,故障率高,而且维修和维护极不方便,需要拧开螺丝才能取出枪栓。

    但不管怎样,这是一款适合日本人身材的步枪。同时也很符合日本武士道战法,能够精确射击,同时要很适合拼刺刀。

    在火炮方面,主要使用从德国进口的钢膛青铜炮。

    每个师团拥有野战炮24门,山炮12门(近卫师团无山炮),野战部队共有野炮168门,山炮72门。

    其中70毫米克虏伯野战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克虏伯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还有少量80毫米克虏伯野战炮,但是野战师团里缺乏重炮,一方面是缺乏资金,另一方面是军方认为日本拥有大量海岸要塞炮,战时可以调用。

    同时设立指挥机构参谋本部,参谋总长由陆军卿兼任,为陆军中将山县有朋,陆军参谋长为少将大山岩,参谋次长为少将川上操六;海军参谋长由海军卿兼任,为海军中将西乡从道,参谋次长为少将桦山资纪。军务局长为儿玉源太郎,谍报局长为明石元二郎。

    军队作战和后勤机构也进行了整合。

    后勤保障方面设置了“兵站基地”、“积集基地”、“积集主地”、“兵站主地”、“兵站地”、“海运地”的兵站物流系统;同时建立“军夫”体制,专门负责后勤运输,编入正规军内,受制于军法,人数约为15万。

    在军事医疗方面,设立了军医部,下属有卫生员、卫生队、野战医院、卫生预备员、卫生预备厂、患者输送部、兵站部附属卫生部员等医疗部门。

    ......

    陆军卿山县有朋表示,"对支那可操胜券,三个月内结束战斗!"

    在扩军备战的"武道"同时,外交的文道也正在进行,日本同时派出了两个代表团,一个由岩仓具视领衔,前往欧洲,将访问英、法、西三国,为日本寻求外交支持;另一个将由外务卿井上馨带领,前往暹罗,商谈结盟事宜。

    日本帝国,正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战争的阴云在缓缓飘向朝鲜半岛。

    但冷静的伊藤博文也正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他坚持认为,除非有必胜的希望,否则绝不能轻易开战,一旦开战,就一定要有打到北京的决心!

    而万里之外的北京,丁云桐却在为另一件事头疼,他现在国内外两线作战,敌人可不只是日本一个。此时他正在听取宣传部长陈夔龙的报告,一场莫名的风波正在掀起。

    5月23日的晚上,在铁路大动脉的郑州段,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一列火车行驶途中,突然停住了,而后方的火车却不知情,直接撞了上来,两车追尾,导致火车脱轨翻滚,倾覆路边,整个事故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本来就并不算太大的事情,在这个国家死多少人都不叫事,政府部门也没拿这事当个事,涉事路段很快就重新恢复通车,出事车头也早早就地掩埋拉倒。

    宣传部开始也没拿这事当事。

    第二天的<寰球时报>同样做了轻描淡写的报道,死亡人数经过讨论,被决定为35人,并且动用了宣传部统一规定,可以应付一切天灾人祸的新闻通稿:"地方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各项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官员正在亲切慰问死伤者家属,群众情绪稳定!事态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随后,事情开始变味了,许多媒体报纸杂志都在大肆报道,无数知识份子出于各种目的,借机兴风作浪。

    他们写诗的写诗,写挽联的写挽联,哀悼的哀悼,点蜡烛的点蜡烛。

    尤其是一位年仅二十二岁年轻文人刘光第,在那<申报>上发表了一篇十分煽情的文章,<永不抵达的列车>,赚足了眼泪,也赚够了销量。

    同时,香港的一些外资中文报纸也在推波助澜。

    三大中文报,<中文新报>、<华字日报>、<循环新报>都在连篇累牍的分析和评论火车事故,不断揭发各种内幕,比如当地政府如何封锁现场,禁止记者采访,新闻报道一律使用宣传部统一口径,禁止伤亡者家属乱说话,迟迟不公布死亡名单,争分夺秒让尸体"入土为安"等等。

    5月25日,<岭南日报>发表了康有为的文章<被掩埋的火车,被掩埋的真相>;同一天严复在<字林沪报>也发表了<真相,是最好的纪念>,两篇文章同时提到了"真相"二字。

    这两篇文章影响巨大,不仅仅因为其作者名望颇高,更因其文章挑动起了,知识分子过去思想和言论被管制、被压抑的愤懑情绪,终于借着这个事故,找到了宣泄口。

    整个舆论的矛头,渐渐从火车事故转向了国家体制,开始进行无穷无尽的反思。

    为什么死的人数是35人?

    为什么车头要赶紧掩埋?

    为什么不查清原因,就马上通车?

    为什么......?

    身处北京的丁云桐,一直在严密关注这一切。

    这样的舆论环境,可不是丁云桐愿意看到的。人民,是不能让他们反思的,一反思,社会就不能稳定和谐了,思想就不能团结统一了,价值取向就混乱了,发展建设的大好局面就断送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政权的合法性也就动摇了。

    丁云桐觉得,必须踩刹车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