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说明 第一章 穿越成了光绪皇帝 第二卷 准备毒杀慈禧 第三章 慈禧死了 第四章 开始掌权 第五章 金融投机 第六章 开始改革 第七章 廷前的辩论 第八章 一系列措施 第九章 大捞一把 第十章 思考海军舰队 第十一章 计划建立新军 第十二章 中俄谈判 第十三章 将领名单 第十四章 购买二手军舰 第十五章 两个会议 第十六章 棉麦大借款 第十七章 越南的来信 第十八章 签订中越章程 第十九章 训练新军 第二十章 备战 第二十一章 军事演习 第二十二章 各项军事准备 第二十三章 反腐败与造炮台 第二十四章 大战前夕 第二十五章 劫持嗣德帝 第二十六章 纸桥之战 第二十七章 双方调兵遣将 第二十八章 怀德保卫战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怀德保卫战 第三十章 怀德失守 第三十一章 蝴蝶效应 第三十二章 马尾海战开始 第三十三章 港内的激战 第三十四章 港口的苦战 第三十五章 炮台保卫战 第三十六章 血战金牌山 第三十七章 屠杀与精神崩溃 第三十八章 赫德出场 第三十九章 孤拔舰队的灭亡 第四十章 北宁之战开始 第四十一章 血战榄山 第四十二章 反攻榄山 第四十三章 决战即将开始 第四十四章 兵败北宁 第四十五章 台湾的防御 第四十六章 基隆失守 第四十七章 月眉山保卫战 第四十八章 保住了月眉山 第四十九章 山西战役 第五十章 恶战山西 第五十一章 法军攻城 第五十二章 大爆炸 第五十三章 舌战 第五十四章 双方排兵布阵 第五十五章 放弃太原 第五十六章 汪惠的狙击 第五十七章 谅山之战 第五十八章 奇穷河南岸之战 第五十九章 放弃谅山 第六十章 即将镇南关大战 第六十一章 地雷战 第六十二章 地雷攻防 第六十三章 山头苦战 第六十四章 趟地雷 第六十五章 出卖同盟军 第六十六章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六十七章 夜袭炮兵阵地 第六十八章 舆论宣传 第六十九章 准备偷袭 第七十章 欲望与偷袭 第七十一章 偷袭得手 第七十二章 活捉了尼格里 第七十三章 死守大青山 第七十四章 法军投降 第七十五章 独裁者的独白 第七十六章 外交谋划 第七十七章 投名状与美色 第七十八章 独裁万万岁 浪子的几句话 第七十九章 曾宝协议 第八十章 独裁准备工作开始 第八十一章 近卫军的建设 第八十二章 使臣与女杀手 第八十三章 工业化与个人崇拜 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来 第八十五章 炮打天安门 第八十六章 大屠杀是正能量 第八十七章 水晶之夜 第八十八章 人民会很乖的 第八十九章 何如璋与袁世凯 第九十章 工业化是要死人的 第九十一章 出使朝鲜 第九十二章 形势开始复杂 第九十三章 日本,动乱,以及犹太人 第九十四章 关于缅甸问题 第九十五章 划分成分与日本间谍 第九十六章 窥破日本阴谋 第九十七章 屠杀犹太人的伟大理想 第九十八章 外交战的开始 第九十九章 两个代表团 第一百章 两面开弓 第一百零一章 日本之野望 第一百零二章 日本扩军和火车追尾 第一百零四章 就这样被你征服 第一百零五章 情报纷至沓来 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大乱在即 第一百零七章 朝鲜乱起 通知并且拜年 第一百零八章 大局在手 第一百零九章 占据先机 第一百一十章 稳坐钓鱼台 第一百一十一章 地狱就在前方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地狱之门正在打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地狱在人间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日本的战争狂热 第一百一十五章 隐蔽战线的收获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刑伺候 第一百一十七章 近卫军与万言书 第一百一十八章 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中华帝国 第一百二十章 准备打击暹罗 第一百二十一章 誓除暴君 第一百二十二章 战争,快要来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争的前夜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准备就绪 第一百二十五章 腰斩 第一百二十六章 代号"猎狐" 第一百二十七章 黑石十二生肖 第一百二十八章 政变 第一百二十九章 围攻 第一百三十章 控制汉城 第一百三十一章 日军登陆 第一百三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宣战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卯兔 第一百三十五章 秋山好古的雄心 第一百三十六章 汉城乱战 第一百三十七章 湄公河 第一百三十八章 粮食问题好解决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万民如豚犬 第一百四十章 荣成湾海战 第一百四十一章 胜利之后的刺杀! 请假一天 第一百四十二章 同一首歌 关于本书,兼回答佐罗塔亚同学 第一百四十三章 醍醐灌顶 第一百四十四章 放弃汉城 实地考察 第一百四十六章 弃守万象 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击与防御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壤血战 上架感言 第一百四十五章 暹罗宣战 本书要做些修改 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干城之死 第一百五十章 城南的血战 第一百五十一章 庐山计划大成功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万象之战 第一百五十三章 秋夜私语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黑暗中的谍战 第一百五十五章 戊狗现形 第一百五十六章。惊天的绝密 第一百五十七章 暹罗跪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战前的准备 第一百五十九章 武士道是一种愚昧 第一百六十章 把平壤变成西伯利亚 第一百六十一章 鸭绿江!鸭绿江! 第一百六十二章 沉默就是实力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知道错了 第一百六十四掌 山县有朋的新策略 第一百六十五章 突袭与反突袭 第一百六十六章 目标,山东半岛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吹响反击的号角 第一百六十八章 准备肉弹攻击 第一百六十九章 性命相搏 第一百七十章 舰队出击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上大决战要开始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海战 第一百七十三章 海上血战 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伤累累 第一百七十五章 联合舰队溃败 第一百七十六章 日本海军的末日 第一百七十七章 日本骚乱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反攻 第一百七十九章 山东作战军的灭亡 第一百八十章 日军走向地狱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皇集团的本质 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不如死 第一百八十三章 庆祝与谈判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滨,火的炼狱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北京条约 第一百八十六章 日本内战前夕 第一百八十七章 准备进攻缅甸 第一百八十八章 前方,曼德勒 第一百八十九章 城下之盟 第一百九十章 中英协商 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前会议 第一百九十二章 放眼亚洲 第一百九十三章 黑石会出动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你被平反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西藏战役 第一百九十六章 达赖集团出逃 今天请假一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俄国突然出手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决心与俄国一战 第一百九十九章 俄国突然翻脸 第二百章 中国开始备战 第二百零一章 大扩军 净网行动开始了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八十九章 何如璋与袁世凯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作者:东非浪子
更新时间:2024-01-21 18:48:42
字数:754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 !

    片刻后,何如璋进来见驾,仍然是那幅方面大耳、慈眉善目的样子。丁云桐看着他,心里不觉冒出了孟子<校人烹鱼>中的一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这脑袋大脖子粗的,天生就是卖拐的对象。

    此时楢原陈政还只是一个少年,受日本大藏省委派,通过一个友人特意托付给何如璋,假称父母双亡,自己又被继母所不容,又心慕中华文化,想追随何公使云云。这何如璋不做任何调查,轻易就相信了,把他收为了养子。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虽然何如璋也为国家努力争取过外交权益,比如保住了中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这是很少被历史书籍提及的外交成就。但作为一个外交官,这么点警惕性都没有,说明他政治上有非常幼稚的一面,难怪前世会因为马江海战获罪革职。中法剑拔弩张,他还不做戒备,听任法舰溯闽江驶入马尾,甚至予以友好款待,可见这幼稚病由来已久。

    前世楢原陈政就是跟着何如璋来到中国,化名井上陈政,还取了中国名字叫陈子德。他既是日本间谍,收集中国情报卓有成绩,又是文人,曾拜入清末大儒俞樾的门下。俞樾在<曲园自述诗>中记录过此事。

    在华期间,楢原陈政曾化装成中国人,使用陈子德的名字远赴直隶、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等省收集中国情报,历时6年。归国后写成<禹城通纂>。此书可谓甲午战争前日本收集中国情报的“代表作”。

    在安徽,他曾冒充中国贩纸商人深入泾县刺探中国宣纸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清国制纸法>。1891年他又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满载中国情报的<清国商況视察复命书>。

    而且楢原陈政更是利用他与何如璋的关系,大肆刺探中国上层的消息。可以说,这个人是日本早期对华间谍中的重要核心。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方7名出席人员中楢原陈政赫然在列,与伊藤博文等人坐在一起,足见33岁的楢原陈政已经成了日本处理中国关系的核心人物。1900年,楢原陈政以日本公使馆二等书记官作为掩护,继续搜集情报,终于死在北京义和团运动的炮火中,年38岁。估计义和团也就干了这么点正事。

    此时何如璋上来,简略报告了自己驻日期间的工作。

    丁云桐笑着点点头,其实这些他在书面报告里已经看过了,事实上何如璋还没去日本,他就知道了,当然说出来会吓人。

    想了想,丁云桐缓缓说道:"爱卿劳苦,这样吧,卿且为军机章京领班,朕若有事,随时可供咨询,如何?"

    何如璋极为高兴,连忙谢恩。军机章京一般只是五、六品,他已经是二品顶戴了,所以可以做个军机章京领班。

    丁云桐心里也有打算,军机处在他手里,就是一个顾问团。让何如璋入值军机,更有利于控制他对机密的接触程度。想让何如璋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就全在自己掌握中。间接的也就限制了那个楢原陈政,甚至还可通过假情报来迷惑这个间谍。

    何如璋不明白皇帝的心机,还满心欢喜。要知道军机章京虽然只是虚职,但经常在皇帝旁边,如果有什么事,一道命令下来说不定就是封疆大吏了,前途可是一片光明。

    退下前他还禀报道:"据臣看来,日本其心非小。尤其于朝鲜一地,整军经武,虎视眈眈,他日恐生事端,我国须预作准备。"

    何如璋的话提醒了丁云桐,等他退下后,丁云桐立刻传旨,让袁世凯明天进宫,他觉得此时可以让袁世凯去朝鲜了。当然去之前,他要和袁世凯好好谈一次。

    三月的北京看着春光明媚了,但是早晚温差却非常大。早晨天气很冷,到了中午又热的只能穿单衣,等太阳一落山又冷风扑面。如果赶上下雨天,那更是冷的要穿薄棉衣了。

    这样的天气是最容易着凉的,这不,丁云桐清早起来,就觉得头疼脑热眼发昏。他知道不妙,以前偶尔也有不舒服,但从没这么严重的,居然都站不起来了。

    不过还好,丁云桐这时已经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医疗团队,伟大领袖教导过我们:身体是独裁的本钱。

    按照丁云桐前世的经验,身虚体弱,盗汗无力,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可以试试中医。但病势凶猛,疼痛难耐的病还是看西医。

    所以他将自己的医疗团队阵容,设置为中西医结合。中医就是原先太医院的那些御医,都是货真价实的老中医。但医疗团队的首席医师却是一个西医,名叫黄宽。

    此时在华的西医好的不少,绝大多数是洋人。丁云桐还是对把性命交给洋人有所顾虑。

    说起这个黄宽可不得了,他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841年起在马礼逊洋学堂里苦学了六年,又赴美国留学两年,取得学士学位。后留学英国,经过七年苦学,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是中国第一位经过欧洲医科大学正规训练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人。

    此人的医术极为精湛,甚至远远超过那些洋医生。1863年广州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师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医师,但最后海关医务处医官却是黄宽担任,这足以反映黄宽在当时医界的地位。

    而且此人对做官毫无兴趣,完全是一个工作狂,甘于清贫,不抽烟,不喝酒,不讨二奶,离婚后与姊同住,到死未再娶,这样的人在清末简直怪物。(当然丁云桐也曾恶意揣测,当中是否有什么暧昧。)此人一生都在为别人实施手术,最后积劳成疾而死。

    但这世就不一样了,丁云桐把他笼络过来,委以重任,可不能让他英年早逝了。

    黄宽在给丁云桐看过之后,开了一点药,叮嘱要好好休息,不能熬夜。

    丁云桐心中明白,前些日子因为操心屠杀王公贵族,心理压力大,精力透支,现在局势一松,毛病要找上身了。

    虽然如此,他可没心思躺在寝宫里静养,事情可多得很。他命人搬了一张藤椅放在大殿里,也不要太监伺候,自己干脆端杯茶,披条毯子躺在那办公了,这架势可不多见。

    不久,袁世凯奉召进宫,一看这模样立马就惊呆了。皇宫正殿,悬挂着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但在皇帝宝座前,却摆着一张藤椅!皇帝悠哉悠哉的躺在上面。古往今来皇帝处置政务,没有这么休闲的,就差弄一点瓜子嗑磕了。

    丁云桐让人摆下座位,让袁世凯坐下。

    丁云桐已经把袁世凯作为一个心腹大臣来使用。他盯着袁世凯默默的想着:"这袁世凯不但精明能干,而且他脑子里没有偏执的原则,饱读诗书却不固守儒家教条。见过世面,却不相信西方民主那一套。一切都是实用主义至上。

    至于忠诚,我倒一点都不担心。前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那谈不上不忠诚。整个满清天下大势已去,完全丧尽了民心,自己退位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中国千年历史改朝换代,哪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不是腥风血雨的结局?

    唐哀帝被军阀拿鸩酒毒死;汉献帝老婆孩子老丈人全都被杀了,被曹丕关起来,也不知道是打死的,还是吓死的;北宋是被侵略者抓去放羊;南宋是直接被大臣背着跳海淹死;明朝则是上吊的上吊,被绞死的被绞死。

    清朝能退位做富家翁,已经是谢天谢地谢人,再拖延几年,真的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最感谢的人就应该是袁世凯!满清遗老遗少们,过年过节都该焚香跪拜袁大头才对啊。

    说起袁大头,那是袁世凯发行的银元俗称。只是这袁大头与那冤大头是不是有什么典故呢?"

    丁云桐胡思乱想,看着袁世凯的眼神也有点不对。袁世凯此时刚二十出头,还是一青春少年,看皇帝痴痴凝望着自己,眼神暧昧,心里面颇有几分忐忑,便假装咳嗽了几声。

    丁云桐这才回过神来,说道:"朕以前说过,让爱卿多留意朝鲜之事,今日已到用你之时。在越南抗击法军,朕让你做参谋,是要历练你,现在该是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了。"

    袁世凯早有心理准备:"臣一定鞠躬尽瘁。"

    丁云桐点点头,说道:"朝鲜之事,错综复杂,日本图谋已久,志在必得。而西方列强定然会在背后怂恿,企图假借日本之手,毁我宗主之权。而朝鲜国内更是纷乱如麻,大院君与闵氏一族斗争激烈。朝廷政治昏暗,糜烂至极点,百姓民怨沸腾,大乱在即。此去朝鲜,朕要你秉持两个原则,第一,不管是守旧的大院君,还是摇摆不定的闵氏,你要坚守公正,秉持中立,尽全力让这两派相互制衡,最后都听命于我,集中力量对付激进亲日的开化党。第二,凡事要顾及对方朝廷的颜面,万不可自视宗主上国,强横霸道。刚柔相济,宽猛结合,恩威并用,方得治道。否则,纵使你掌控朝政于一时,但人心尽失,招惹怨恨,最后反助了开化党与日本一臂之力。"

    袁世凯沉思许久,未能回话。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