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六章 西京变(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5:49
字数:682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十月初九,小雪。

    李诚中对这个时代的历法越来越敬服于心,因为其对农时的估算和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到了相当精准的地步!节气中的小雪天刚至,营州的第一场雪就从阴霾的天空中降了下来,飘飘洒洒的铺上了柳城的城墙和街道。

    柳城的东门刚刚开启,十驾大车便鱼贯而出,沿着这几个月被日渐增多的行商和路人们踩踏出来的道路,向燕郡而行。

    雪天出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打算,但高明博却顾及不了那么多,除了尽早展开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的站点铺设外,他还想早日见见自己那个不受宠爱的娘亲,回去看看熟悉的街巷,回味一下猪皮冻的滋味。同时,他更有一种想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冲动,证明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转变,证明自己努力过后取得了可喜的荣耀,虽然这种荣耀就好似锦衣夜行一般不能全部展现,但至少,新的军衔制度实施之后,他正八品宣节校尉的身份已经可以显摆一番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总部虞候司统战处从事的身份可以摆摆谱。要知道,这可是正二八经的大唐官身,可不像渤海国那些官阶一样满身的土腥气!

    这是营州军总部和长史府联合开展的一次特别行动,由长史府出面召集和组建商队,由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派人挂名总办,向东打开渤海国的商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渤海国内成立以商铺为掩盖的秘密情报站。出身渤海国的高明博自然成为了“总办”当仁不让的选择,带领着这支由三家行商、五十人构成的商队向东进发。

    三驾大车装载着关内运来的白瓷、两驾大车上是满满的丝帛,还有四驾大车堆积着各种中原所产的笔墨纸砚,高明博对渤海人的喜好门儿清,知道这些大唐所产的货物,是渤海国贵族和官员们的最爱。其实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从大唐运过去的,都会成为渤海国上流权贵们追逐的目标。这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主导了这个时代大唐周边诸蕃的生活风气,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就连高明博自己,他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渤海人,一个豪门出生的庶族子弟,高明博幼时与身边的同伴们都深受这种风气影响,以用大唐之物为荣、会说大唐话为骄傲,当然,其中也伴随着许多嫉妒的心思。高明博和他认识的年轻人一起,都曾经一起鄙薄唾骂过来自大唐的行商,为那些唐人的傲慢而记恨于心,但谁也说不清楚,其中究竟有几分是出于自卑,有几分是出于艳羡。

    就好像现在,他一旦真正成为了大唐的官员,就立刻由衷升起一种自豪感,完全的认同了渤海人其实也是大唐人这一朴素的观点。对于高明博来说,这一点他现在已经越来越肯定了,既然每一代渤海大王就要接受大唐天子的册封,既然渤海事大唐为宗主,既然大唐以羁糜州之例待渤海,为什么渤海人不是大唐人?

    究其本因,可能之前的他便如同所有渤海人一样,其实以不能生为大唐人而感到沮丧吧。可是今天,当高明博成为了一名大唐的官员,成为了深受李将军欣赏和器重的心腹时,他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他迫切的想要告诉自己的母亲,告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家人和那个对自己冷眼以待的父亲,同时也告诉自己的朋友,他高明博经过自己的努力,是的,完完全全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唐人,而不是尊奉大唐为主藩国人。

    哦,不,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告诉他们,正如李将军所言,藩国人也是唐人,是大唐的子民,渤海国与契丹、奚、室韦一样,与大唐的关系就好比卢龙、魏博、成德之于大唐,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高明博一路上思绪万千,带着商队在天色濛濛的商道上行进,每踏出一步,都感觉到一阵轻快和期盼。感谢精准的历法,小雪天的确是小雪,而非大雪,行到黄昏时分,雪住了,道路也未见多少泥泞。

    自从上个月营州方面与平州达成协议,由平州组织人力平整柳城至燕郡的道路之后,这条路上便多了几处驿站,高明博一行刚好来到一处,就此卸车住宿。当晚,吃上饱饭之后,行商们督促车夫检查大车的车辕等处,目前情况尚好,只有一处车辕受了轻微破损,需要更换。十驾大车里有两驾都是携带大车的备用部件,是以倒无需发愁。当晚住宿休息,第二天继续启程。

    过燕郡、穿怀远,商队逐渐离开了营州,从此继续向东,是五百里广袤的辽东大地。这片肥沃的土地原属大唐安东都护府所辖,在大唐鼎盛时期,这里曾经重兵云集。最多的时候,新城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四大督府并立,连同营州都督府,大唐在关外曾经驻扎过十多万人马,马蹄所至,诸族臣服。

    只可惜往事已矣,城池残破,物是人非。

    当年大唐退出辽东之后,这里无人控制,逐渐成为无主之地。渤海国又等了数年,见大唐似乎确然不见返回的迹象,便悄然出兵,将几处重要之地占据,成为了渤海国不敢宣示的土地。其后契丹人崛起,在此处与渤海国反复争夺,于是辽东大地战乱四起,百姓离散。契丹的兵锋如何是现在的渤海所能抵挡得住的?到得今日,辽东大地上的新城已然落入契丹乌隗部之手,渤海国也从辽城和建安退出,缩回其境内,就连其本国的扶余府也被契丹迭剌部夺了一半,可谓情状不妙之极。于是辽东大地更见萧索,数万流民百姓逃亡至南部乌骨江流域,在这里开垦畜牧,以躲避北方战乱。

    出了怀远军城,已是人烟稀少,这两年契丹乌隗部和渤海在此交兵,打得不可开交,早就没有了什么百姓,更何况乌隗部和营州签订了怀远条约,整个部族离开了这片土地,于是大地上更是空旷寂寞。

    行上半日,已可见到辽城,城墙规制甚大,远超怀远军城和燕郡,几乎可赶上柳城。可惜随着乌隗部占领北方的新城,渤海国败军不敢在这座城池停留,早已卷了财货逃回国内去了。这种恐慌感染了辽城百姓,他们纷纷卷起铺盖向南逃往,于是留下了一座鸦雀逡巡、豚鼠奔走的空城。

    契丹乌隗部一来对没有人丁的空城不感兴趣,二来也确实没有时间占领这里——他们很快就将主力丢在了鹿鸣洼子,部族人口和丁壮也几乎折损近半。于是这座城池空空如也,当高明博率领商队进城的时候,感觉心里慌得厉害,极其吓人。他们没敢在此停留,直接穿城而过。

    当然,一路上也不是真个没有人烟,一些胆大的居户和不愿背井离乡的老弱仍旧在这一带挣扎生存,同时契丹乌隗部的游骑和自发啸聚成盗的马贼也常常出没。不过这些还难不倒高明博,押运车队的五十多人大部分都是精壮,手中兵器战马都很齐全,其中更有十人为高明博筹建的调查统计局行动人员,人人配备手弩,所以战力着实不弱。更何况高明博本人还有营州军总部虞侯司统战处从事的牌子,更有营州军总部和长史府开具的身份证明,一般人哪里敢惹。

    高明博等人路上曾经碰到过一次契丹乌隗部的游骑,当时大概十余骑乌隗部游骑从远方驰来,围着商队转来转去,脸色很是不善。高明博在让商队戒备的同时,出示了自己的官职腰牌和官府证明,这些契丹人才不甘的吆喝着离开。其实营州军总部各衙门除了调查统计局外是没有什么腰牌一说的,但高明博又不能向别人随意显摆自己的密谍身份,为了方便出示自己的身份,才特意申请制作了一面虞侯司统战处的腰牌。

    腰牌也并不是每次都能管用,至少那些马贼面前就没什么太大作用。不过当商队所有人都亮出寒光闪闪的兵刃,当其中的调查统计局行动人员将手弩扣上箭矢的时候,马贼们终于意识到面前的不是肥羊,而是比他们还狠的饿狼,于是他们果断掉头,灰溜溜的“风紧扯呼”了。

    离开柳城的第十天,商队终于进入了渤海国。

    渤海国西部临大唐的边界处,自北向南依次是四府两京,即扶余府、长岭府、鸭渌府和南海府,渤海国的五京之西京和南京分别位于鸭渌府和南海府之中。如今的扶余府已经大半落入契丹迭剌部之手,长岭府西部和鸭渌府西北也属于战乱之地,渤海主力则屯于河州与正州,一北一南以为西京门户。

    而高明博的商队,则走在去往正州的道路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