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9:08
字数:732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作训司原先只有柳城新兵训练营和怀远新兵训练营两处新兵训练基地,入主幽州后,将原衙内军大营划转作训司,成为作训司的第三处新兵训练基地。

    新的卢龙军并不缺少兵员,缺少的是对新兵的重新训练。随着李诚中登上卢龙军的最高舞台,他顺利接收了原衙内军、原义儿军、原蓟州兵、原霸都骑、原妫州兵等多支部队,耗费两个月时间对这些部队进行甄别,将普通士兵留下,对军官进行清理,或是调入白狼山军校整训,或是转入幽燕、辽东两大保安总公司,或是发还各将门以观后效。通过清理,消除原深州系、霸都系、蓟州系、山后系、平州系等派别在军中的影响。

    各支老牌卢龙部队的士兵们则抽签打散,分别纳入柳城训练营、怀远训练营和幽州训练营进行新兵训练,尽量使其融合,归入新卢龙系(或者说营州系)。

    自二月底至六月底,三大新兵训练营共计整训士兵三万人。这些士兵兵员素质较高,充斥着职业老兵、游侠儿、健卒、山后子弟等,悍勇血气和战斗技巧都不弱,放到外镇都是极好的兵员,但习惯和纪律极为欠缺,对新式训练反而不太适应。新兵训练一拖再拖,三个月不够加至四个月,四个月不行延到五个月,直到六月底,才有三成士兵堪堪合格。其余的则需要继续接受作训司的新兵改造。

    到七月上旬,沧州军和莫州军才终于完成了军队整编,沧州和莫州站住了脚跟,同时开始军队合成训练和实战演习。直到此时,卢龙军才算度过了军力最为羸弱的艰难时期,有了与河北诸藩争雄的实力。

    有了沧州军和莫州军抵在一线,军事参谋总署终于松了口气,开始将注意力投放到营州军的新建和怀约联军的补充上来。军事参谋总署预计,至8月底完成营州军和怀约联军的重建,至9月底完成幽州军的搭建,年底完成各州县预备旅和预备营的组建,同时让两大保安总公司正式运营。

    从明年开始,卢龙节度府军事体制将正式理顺,从而恢复正规化的军官培训,开展定期的新兵征募和训练,发动男丁进行每月三天的基础军事训练。

    除了军事体制的建设外,李诚中还要抽出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在民治上。地盘扩大了,官府必然随之扩大,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建立与地盘相符的官府规模。

    营州都督府的官制与这个时代所不同的根本区别在于处置权的下方,即将对事务的处置权下放到各曹、各科,使基层官吏拥有话语权,从而解放高层官吏,发挥官僚机构的整体主动性。这种体制也是后世现代政府通行的公务员制度,消除了官与吏之间的对立和隔阂,使二个阶层之间的分别逐步模糊,让胥吏能够拥有晋升为官员的渠道,继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即公务员群体。

    这套官制在营州和平州已经实行了两年多,效果十分显著,使官府对民间事务的掌控和推动能力大大加强,进而带动和促进了生产经营,营州和平州两地的繁荣十分之中至少有八分得益于此。

    李诚中打算复制这一体制,将其整体移到卢龙节度府来。

    卢龙节度府下设判官署,统管民治。判官为冯道,朝廷加封御史中丞,是为卢龙节度府文官第一人。

    原营州都督府长史书房下设各科提升为各曹,形成总署、各曹、各科三级公务员体制。判官署下分八曹,即秘书曹、吏曹、度支曹、槯税曹、农曹、工曹、商曹、交通曹、警务曹。各曹分管本务,曹下再设各科,与原营州长史书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从工曹中将修路筑桥及船只运输等事务独立出来,新设交通曹管辖。另新设警务曹,将旧有三班衙役纳入警务曹管辖,给予正式公务员身份,称为巡警。

    同时,节度府下设立法院、文教署、法务司、督查司、医卫署等机构,这些机构官职和级别高于七曹而低于判官署,不在判官署管辖之内,但由判官本人兼管。

    法院体系是营州逐渐成熟的公务机构,将司法审判的权力从州县长官处剥离,就营州文官们的理解,法院对应朝堂中的大理寺,同时兼具部分刑部职能。

    法院体系分三级,即幽州最高法院、各州高等法院和各县巡回法院,其中,各县巡回法院并不固定在某一地,而是每隔半年进行轮换,尽量杜绝和避免因司法辖地不同而引起的各种弊端。

    文教署掌管文宣和教育,这个机构的任务是致力于建立遍及卢龙全境的三级教育体系——蒙学、初级书院和高级书院。

    按照近来营州和平州的通行做法,想要晋身公务员系统之内,必须经过蒙学教育,想要成为八品以上公务员,则需要拥有初级书院的毕业资格,要想成为七品以上高官,则必须具备高级书院学历。同时,晋升八品以上公务员,还需通过文教署主办的公务员资格考试。按照营州系官员的认知,文教署类似于朝堂中的礼部,兼具国子监的职能。

    法务司由原营州都督府长史书房法务科演变而来,专司制定各项民事法令条文。在李诚中的计划中,将法务司独立于判官署是提升法制地位的第一步,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他准备将这一机构扩展演变为类似渤海国荣勋院之类的衙门,彻底令其不受官府的制约。

    在官员们的理解中,都察司对应朝堂中的御史台,在李诚中本人看来,这个衙门其实就是后世纪委、检察院、反贪局和信访局的综合体。李诚中希望,将来逐步加大督查司的权力,让其在澄清吏治上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至于医卫署,顾名思义,很好理解。但李诚中更希望这个衙门能够在预防疾病和卫生健康方面做出业绩,而不仅仅是治疗和抓药。为此,李诚中将街道卫生整治、锻炼百姓身体等事务交付给医卫署,让这个衙门的官吏们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节度府官署的体制理顺后,需要对州县进行调整。因为历史原因所致,卢龙节度府辖下州县相当混乱,有些州县名存实亡,有些州县过于臃肿,有些州县需要管辖的人丁寥寥无几,有些州县却治民太多以致官府无力应对。

    对此,李诚中将早已名存实亡的儒州、新州、景州、顺州、涿州、武州予以取消,仅剩10州之地。李诚中本来还打算进一步将州县合并,但受到的阻力不小,各州官吏都生恐合并之后丢了饭碗,许多豪绅、军官和士兵们也出于故土情结而极力反对。除了各州刺史府、各县县衙对此怨声载道外,甚至军中很多军官和士兵都纷纷以各种方式前来呈情,希望保留自己家乡区划。

    李诚中被闹得有些焦头烂额,干脆就将其暂时放下来,他准备等到卢龙彻底稳定、一切理顺之后,再腾出手来考虑相关事宜。

    卢龙如今包括幽州、营州、平州、蓟州、檀州、妫州、沧州、莫州、瀛州和深州,计10州48县,从四月开始,节度府判官署正式下文,在各州推行“营平体制”。所谓“营平体制”,就是营州和平州正在实行的那一套官职,按照判官署的计划,四月至六月在幽州、蓟州试行,六月至九月,试点州郡扩展到妫州和蓟州。上述四州经受的战乱波及不大,具备一定的试行条件。

    从九月开始,将“营平体制”推行至沧州、莫州、瀛州和深州,争取年底前完成整个卢龙全镇的官制改革。

    对于关外草原的处置,李诚中同样不敢掉以轻心。虽说草原已经被营州征服,但如今李诚中的重心转向关内,天知道过上十数年或者数十年,草原是否会恢复原貌?

    令李诚中意想不到的是,周知裕对此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周知裕自从被封为卢龙节度副使、营州都督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营州都督本职之上,他很小心的避免触碰关于军事的一切事务,而将目光投向关外政治体制的改革上。

    周知裕的解决方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恢复大唐原设的各都督府,第二步是将都督府变革为羁縻州,同时在州郡之下设立县治,第三步是设立正式州郡,官制与卢龙接轨,最终完成对关外草原的汉化,将草原纳入汉人的统治之下。

    按照周知裕的建议,在饶乐水以西设饶乐都督府,管辖库莫奚、西契丹、契丹突举部、吐谷浑等部族;在饶乐山周围设绕乐都督府,管辖契丹乙室部、突吕不部、楮特部;在扶余城周围设松漠都督府,管辖契丹迭剌部、涅剌部;在怀远和新城之间设哥勿州都督府,管辖契丹乌隗部、耶律部、述律部。

    与原大唐各都督府相比,这次重设都督府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各都督府都督由怀约虞侯联席本部指定,履任期五年,五年后将各都督府更名为州,州下设县,再五年,所有官制与关内相同。

    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在表面上尊重各部传承的情况下,让草原各部,尤其是各部贵族们的利益得到延续性的保证,在过渡期内,使各部族平稳、缓慢的向关内逐渐靠拢。

    周知裕豪迈的表示,他的后半生将致力于此,使关内关外最终亲如一家。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