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8:10
字数:744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西辽泽位于扶余城北百余里,是一片低矮的丘陵。丘陵平缓起伏,其内分布着数十个沼泽和小湖。整片地区由饶乐水和老哈河冲积而成,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自从饶乐山下决定草原命运的一场大败之后,阿保机、阿平及契丹各部头领便逃入西辽泽内,依仗地势扼守住几条进出的通道,死死挡住了营州军的进剿。

    因为地形不明,营州军不敢深入西辽泽内,所以大军将几条通道堵住,便和西辽泽内的契丹残军继续对峙起来。按照营州军参谋虞侯们制定的计划,营州军将在这里困死契丹残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底定草原。

    同时,参谋虞侯们也在扶余城滑哥等兄弟的帮助下,找来了几个熟悉西辽泽内情的契丹人,正在紧密制定后续计划,一俟契丹残军坐困,便要挥师而入。

    围困西辽泽已经一月有余,根据俘获的契丹降军中那些首领们的供认,包括痕德堇可汗在内的契丹王庭及残军余部全都在西辽泽内,军队连同各部部族六、七万人,恐怕最多再能维持月余,粮食便将彻底耗尽。

    但李诚中等不起了。大安山变故、刘守光向宣武军归附、东平王保奏刘守光为卢龙留后、刘仁恭、周知裕等人被囚的消息纷至沓来,一条一条都打得李诚中措手不及。李诚中不愿意与刘守光媾和,除了两人之间旧有的私怨之外,这还是一个天赐的莫大良机,面对一举掌控卢龙的诱惑,别说李诚中抵御不了,就连整个营州军高层全都抵御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迅速从西辽泽脱身,怎样尽快调兵南下!

    除了将韩延徽派往柳城主持拖延之计外,李诚中没有丝毫闲着,他命令姜苗带领新兵营刚刚训练完毕的三千名新兵赶至西辽泽,补充饶乐山大战后的损失。同时展开就地整训,磨合新兵和战兵之间的协同配合。

    饶乐山下的决战中,营州军左厢打得极为惨烈,折损非常严重,直接战殁者八百余人,伤者超过两千余,其中重伤不可复愈者六百多人。很多都队直接拼光了,超过一半的营头失去了再战之力,可谓成军以来最大一次减员。

    除左厢之外,怀约联军折损也是不小,尤以暂编骑兵第一、第二营为重,这两支骑兵在和契丹主力骑军的连续作战中损失了五百余骑,令李诚中心痛不已。战力保持相对完整的只有右厢,目前围困西辽泽的战斗也主要以右厢和怀约联军几个步卒营为主。

    另外,早在得到幽州方面的紧急情报后,李诚中便立刻命令周坎抓紧时间征募新一批士卒,同时抽调老兵进入白狼山军校集训,以补充兵力和基层军官的缺额。

    为了填补营州腹地的空虚,应对幽州方面可能到来的攻击,李诚中命令库莫奚、契丹乌隗部、契丹迭剌部、契丹楮特部、契丹涅剌部、室韦山北部和乌丸部再次动员部众,拼凑出两千人,授予怀约联军暂编骑兵第三营和暂编骑兵第四营的番号,以撒兰娜和乞活买为指挥使,赶赴柳城接受整训,一应缺额自饶乐山下的契丹降俘营中征调。

    同时,李诚中下令,柳城、燕郡、锦县、辽城、建安等五个预备营开赴柳城,连同驻守榆关的元行钦所部以及南下的两个临时组编的怀约联军新编骑兵营,统归周坎训练和节制,并给予元行钦在平州再次募兵的权力,要求他将所部扩充至千人。

    这一段时间,周坎一直在白狼山军校、榆关和柳城以南的新兵训练营来回奔波,号称“三过柳城而不入”。

    整个柳城和燕郡的军工作坊全力开动起来,满负荷生产军甲兵刃和冬季作训常服,这个秋天自辽南大地上所产的粮食也一车车发往柳城,囤入府库。就连渤海国和新罗、熊津州等地也接到了李诚中的命令,军饷和物资飞速发往柳城储备起来。

    战争机器已经高速发动,就等李诚中回师的那一刻。

    夜晚,繁星满空,李诚中立于东山之上,俯视西辽泽。

    西辽泽并不大,东山也不高,由东山俯视西辽泽可一览无遗。东山是西辽泽北的一座矮山,也是西辽泽北向出口的门户,因其最高处位于山峦东部,故称东山。山高不过十余丈,连绵不到半里,却在西辽泽这片矮丘间呈鹤立鸡群之势。对于这样一处战略高地,契丹残军曾经死守了半个多月,直到今天下午才被攻克。

    三天前的一场大雪早已将天地覆盖成白色,虽然天寒地冻,却也使得夜晚的西辽泽处于较高的可视度内。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一场大雪,严重缺乏补给的契丹人才在东山争夺战中败北,数百名契丹士兵被营州军全歼于此。东山失手之后,西辽泽内的契丹部众可谓大势已去。

    在此起彼伏的丘陵之间,依稀可见一处处契丹营地,成片的皮帐在夜风中瑟瑟发抖,说不出的凄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只要依据契丹人扎营的形状,便可大略推测出西辽泽内的地势了:哪些是可以行走的通道,哪处是隐藏在雪下的沼泽,基本上一清二楚。

    虞侯司的一众参谋们正在山顶上抓紧时间绘制西辽泽内的地形图,他们时而小声向契丹向导征询意见,时而三三两两对着泽内指指点点,时而埋头挥毫,一张张用奚车改造而成的简易行军桌上点满了油灯。

    李诚中独自立身于山顶最高处,身后五六步外站立着一大群军将,虽然没有严格的区分过各自的站立序位,但这群军将却很自觉的依照各自官职依序排列了好几排。除了教化司考功处的虞侯外,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清晰明了的将数十名军将按次序排好位置,但其实并不用专人来排序,这些军将或许不知道别人应该站在哪里,但稍微比较一下同级的同僚,便自动寻到了自己的站位。

    比如第一排只有三个人,姜苗、张兴重和钟韶,而这三个人的站位也有讲究,张兴重居中,左首是姜苗,右首是钟韶,其中钟韶比张兴重和姜苗二人稍稍错后半步,这一点点错后的距离,不仔细瞧是瞧不分明的。这点区别既是营州高层公认的,也是这几个人自己心知肚明的。

    自东征渤海之后,营州军内部逐渐流行开了“三个半巨头”和“六大腹心”之说,“三个半巨头”就是指张兴重、姜苗、周坎和钟韶四人,张兴重是头号巨头,姜苗和周坎紧随其后,这三人牢牢占据着三司之首的职位,是无可辩驳的三巨头,钟韶因其战功和对李诚中死心塌地的忠心也与上述三人相提并论,只不过在资历上有所欠缺——他不是李诚中原健卒营老酉都的弟兄,故此只能算半个。

    “六大腹心”说的是孟徐兴、焦成桥、王义薄、周小郎、解里和高明博。

    前四人是李诚中控制营州军这支核心主力的带兵重将,是名副其实的腹心,其中王义薄军功稍差,但其资历极为深厚,当年在魏州城下便与李诚中和姜苗相交密切,仅凭这份资历,便足以傲视群雄了。

    解里是白狼山军校骑兵和箭术总教官,同时也是怀约联军中的统兵大将,是李诚中联合关外各族群的一面旗帜。

    至于高明博,只要看一看他掌控的是什么衙门,便可知其在李诚中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三个半军头”和“六大腹心”之外,营州军内部还有“十将头”一说,即指深得李诚中信任、在营州军中素孚名望的十个军将。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十将头”中究竟是哪十人,却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形成公论。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营州军左厢都教化魏克明、右厢都教化李定难、右厢都虞侯刘金厚、虞侯司作战处从事冯思友、后勤处从事赵弘德等五人都始终忝列其中。其他如韩延徽、萧哲元、杨可世、郝先恩、冯术、朱原宥、薛继盛、文嗣朔、王安虎、秦月山等,甚至赵原平都曾名列榜间。

    这样的名号代表了他们在军中的威望,同时也很直观的反映到此刻的站位。第二排居中的就是“六大腹心”中的前五人,高明博在柳城,否则他也会很自然的站位于其间。他们身边左右是几个厢一级高级虞侯参谋,再两侧则是怀约联军八虞侯中剩下的几位。

    第三排是一大堆营级指挥,各营的同级参谋虞侯等军官则站到了更靠后的第四排位置。

    包括滑哥兄弟、乞活买等人在内的契丹亲唐派各部头领和贵人则另成一群,站在李诚中的侧后方,而撒兰纳等库莫奚、室韦等部首领却远远的站在另一个方向,与营州军将和契丹人远远分开。

    此刻冰天雪地,就算是身披着狐毛大裘,李诚中仍是感到一股忍不住的冷意,他搓了搓手,冲冰冷的手掌上哈了口热气,将大裘往肩上又拉了拉,张口道:“善能法师......”

    善能法师从滑哥兄弟等人身后闪出,缓步来到李诚中身边,低头念了句佛号:“阿弥陀佛,都督有何吩咐?”

    善能的密谍身份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在场人中更是只有李诚中和张兴重知道根底,所以李诚中仍以“法师”称呼他,而他也继续装模作样的假扮大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