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8:14
字数:734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这一次的经历最终演变成了一段“雪夜入敌营”的传奇,而在此后的逐渐扩散中,这个传奇故事被演绎成了多种版本。

    正气凛然版里,营州都督是正义的化身,面对数万契丹蛮夷而面不改色,据理怀义而直斥其非,令契丹蛮夷哑口无言,只得拜伏。

    悲天悯人版里,营州都督是救世之主,夜观契丹军营,为其苦状而感动,于是心怀怜悯,入营赦免其罪,并给契丹人民带去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武侠暴力版里,营州都督是武力值超满的盖世英雄,携十一勇士奋闯敌营,力敌数百名契丹绝顶高手,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使契丹生番最终屈服。

    当然还有剑仙版,什么飞剑漫天乱轰、法术地动山摇......

    还有香艳版,比如大唐都督和契丹公主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是肌肉猛男连御百女以致契丹男子羞惭得无地自容......

    不管故事怎么流传,内容怎么不靠谱,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契丹人放弃抵抗的消息传出后,当李诚中从契丹大营中坦然而出之时,在外苦等的上万士卒立刻欢声动地,西辽泽上空爆发出了一片片激昂的高呼声。

    “都督万胜!......”

    “营州万胜!......”

    “大唐万胜!......”

    这个夜晚,李诚中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一旦李诚中解脱了内心的思想纠结,所有的谈判都变的立刻快捷起来。

    李诚中决定保留契丹这一族群,给契丹人继续生活下去的道路。但是他也不能就此作罢,听凭这个民族有可能存在的第二次崛起。

    李诚中的第一刀就挥向了迭剌部。

    通过这几年对契丹人的苦心研究和分析,再结合后世的认知,李诚中逐渐对契丹人的崛起道路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当然,这种思路仅存在于他的内心之中,属于绝对的个人观点,因为穿越这一匪夷所思的经历是无法对人明言的。

    李诚中认为,契丹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后世的大辽,是基于几个最主要的原因而行成的。

    首先当然是大唐的分崩离析。其实仅就当前的形势而论,就算如今大唐藩镇林立,中原战乱不休,朝堂倾轧争斗,天子威严扫地,但大唐的兵锋仍然不是契丹人能够抗衡的。哪怕是单单与契丹控制范围接壤的卢龙、河东两镇,随便拿出一镇来,对于契丹人而言便如望高山一样仰止叹息。

    李诚中的这一认知其实在那一时空的正史上也得到了证实,契丹人在崛起的前期历程里,主要征战对象都是草原各族,对于卢龙边关的作战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当中,说白了就是趁其不备抢掠一把,然后迅速逃窜,从来不敢轻缨卢龙虎须——更别提河东强镇了。关外营州的丢失,既有卢龙军不堪其扰的因素,也有卢龙军本身忙于争战河北而无力他顾的原因。

    史实证明,当刘守光夺取节度之位、归附宣武之后,在卢龙获得了喘息机会的后十余年里,契丹人被刘守光打回了原形,每年都要向卢龙敬献大量财物。

    所以,契丹人的崛起仰仗的其实是大唐灭亡后的分崩离析,他们真正将目光投向中原地区是在五代中后期。

    契丹人崛起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唐无力北顾的绝佳时机下,攻占了渤海和新罗。尤其是渤海,这个未经战乱立国二百年的国家,为契丹人提供了巨额的财富和庞大的人力,契丹人从渤海人这里还获得了与大唐一脉相传的文明和匠艺。由此,契丹人一夜暴发,奠定了后世大辽的坚实基础。

    到了五代之末、大宋之初的时候,在中原文明最为凋零的那一段时期,大辽一直以大唐文明继承者的姿态昂然于世,虽说与很多中原士子纷纷依附脱不了关系,但其文明传承的根基,却无可辩驳的来自于渤海。

    而还有一个契丹人兴盛的重要原因,则要追朔到八部联盟之中迭剌部的崛起。真要说起后世的大辽,实际上来源于迭剌部。正是基于迭剌部的强盛,两代人杰释鲁和阿保机才能迅速聚合整个契丹联盟,统一关外草原,这是追根朔源的最初原因。这样一个强大的部族显然不符合李诚中的利益,更不符合营州的利益,当先第一刀必然要挥向迭剌部。

    李诚中决定将迭剌部分拆,把耶律氏和述律氏割裂出来,分别成立各自新的部族。迭剌部部众占据整个契丹联盟的一半,而耶律氏和述律氏则占据迭剌部的三分之二,不拆分是绝对不行的。拆分之后,迭剌部分为三个部族,每一个部族的实力都与联盟内其他部族相近,如此,李诚中才能高枕无忧。

    严格意义上来讲,契丹人此时还没有姓氏,各部落、各家族其实是以所居地名来区别称呼的。耶律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个家族所居之地名曰世里,在契丹语中音译为“耶律”。述律氏的述律二字与此类同。

    分拆之后的耶律氏和述律氏,李诚中打算命名为“耶律部”和“述律部”。这样的分拆让两族感激涕零,因为他们不用面对回归迭剌部后很可能到来的屈辱了。与滑哥兄弟和其他部落内各家族的尖锐冲突,让这两个家族完全没有回归扶余城直面对方的勇气。

    而滑哥兄弟显然是相当不满的,但形势比人强,当时既然选择了投靠营州,如今就要做好接受营州决定的准备。对于滑哥兄弟的不满,李诚中直接选择无视。

    当然,李诚中也不会完全无视扶余城亲唐派的利益,他会给予滑哥兄弟等人一些甜头,减轻因为部落分裂而带来的痛苦。

    对此,阿保机和阿平两人都心情复杂,连同他们各自的族人在内,都忽然生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不知道对这位营州都督是该仇视还是该感激。

    解决了这一当务之急后,李诚中抛出了重建契丹体制的计划。他不打算破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遥辇式部落联盟体制,因为这一套体制能够保证这个民族以传统的方式传承下去而对中原没有太大的威胁。这样的八部联盟体制——此刻已经成为十部联盟,具有典型的原始民主意味,效率低下、相互制衡,让这个草原民族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

    结合这个时空的认知和后世的历史,李诚中知道,正是因为释鲁和阿保机这两位在契丹发展历史上先后辉映的豪杰对这一体制的彻底破坏,最终才令契丹各族融合在一起,开创出契丹人最巅峰的时代。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如果八部联盟一直沿袭下去,后世横霸东亚北方的大辽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李诚中要做的就是继续沿袭这一体制,当然其中要做一些小小的变动。

    弱小的乙室部应当凭借其宝贵的血缘继续担当联盟长——可汗这一角色,继续以弱者的地位履行最高领袖的职责。要加强各部落对可汗的尊敬,要不遗余力的恢复由可汗主导的各项契丹民俗和礼仪——包括契丹人最重要的柴册仪,令这一具有人事任免性质的重大仪典的权威性更高。

    这一计划一旦实现,那么李诚中所要做的就比较简单了,不过是加强制度建设而已,比如对柴册仪的程序和仪式进行细化,一如后世对藏地所施行的金瓶掣签制。

    由释鲁开创的大于越一职也不必取消,反而可以以大唐的名义将其固定下来。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底,这一场决定草原归属的大战之所以爆发,其很重要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对大于越这一官职的争夺。

    如今草原底定,营州方面之前对滑哥兄弟的许诺也必须兑现,这是身居高位者应当具备的品行,也是官府这一政治机构想要加强威慑力和公信力所必须履行的义务。按照这一年来滑哥兄弟对营州方面不遗余力的支持,给予他大于越的官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外,李诚中也不想坐视夷里堇这一职位的平白浪费。在契丹旧有的体制中,迭剌部作为势力最强的部族,其部落俟斤按常例要出任夷里堇,也就是契丹联盟军事长官。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惯例,是因为迭剌部军事实力冠绝诸部。后来释鲁踩着这一任夷里堇的肩膀上位,自任大于越后,便将军事指挥权拿到了手中——大于越在契丹语的意思是“总知军国事”,夷里堇便成为了一个空头职位,只享尊荣而无实权。

    但李诚中打算充分利用和恢复这一职权,将大于越一职的军事职能剥离,重新配置到夷里堇名下,但夷里堇必须接受营州方面的指挥。

    同时,因为有怀约虞侯联席本部的存在,契丹常备兵力和最精锐的军事精华将被吸收到怀约联军之中,所以夷里堇实际上担负的军事功能将会极大弱化,更多的以地方防卫为主,并且还要以为怀约联军征募和输送青壮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近似于后世的地方“武装部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