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8:22
字数:752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对王思同话语中若有若无的威胁,李诚中并不放在心里,他能理解对方的怨艾,王思同比他年少好几岁,放在李诚中的那个时空,还在大学里学习呢,说话的时候有一点火气也很正常,李诚中更多的将其看作是在赌气。

    “德俭、疏俊,我一直想和你们谈谈,今天正好是个时候,便敞开心扉说一说心里话。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有怎样的愿望?你们希望将来能够成就怎样的功业?做成怎样的事情?”这种励志型的心理疗法一直是部队里军官和士兵谈心的法宝,李诚中顺手拈来,不着一丝痕迹。

    梦想?愿望?这两个词很陌生,但大概意思也懂,李承约和王思同的注意力集中在“功业”这个词上,他们立刻陷入短暂的迷惘,继而眼神又恢复清澈。

    “自然是振兴家业,让李氏族人位居人上!”李承约很快回答了李诚中的问题,语气坚定。王思同虽然仍旧心头不平,但面对李诚中直视的目光,还是耐着性子点了点头。

    “唔......家业......”古人的思想很传统,令李诚中这个“今人”的诱导方向一开始就似乎有出偏差的倾向,他赶紧想办法拉了回来,循循善诱道:“好吧,家业振兴,是否着落在二位老弟身上?”

    “这个自然。”

    “也就是说,二位能达到什么地步,家业便能振兴到什么地步?”

    “自然。”

    “那二位想达到什么地步?想建立什么功勋?”李诚中终于将题目拉回了正道上。

    “提掌千军,封侯拜爵!”李承约的回答很有理想。

    “跃马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王思同的回答更带有传奇色彩一些。

    “很好!”李诚中击掌为贺,然后话锋一转:“击败刘守光,夺回幽州,这是咱们共同的目标,可然后呢?二位是否还想和我一起争战中原?见识见识中原人物?”

    “自然!”李承约和王思同异口同声。李承约更察觉到了李诚中的一丝想法,又问:“自成,你是怕到时候某等不听号令么?你放心,某等几兄弟必定唯你马首是瞻!”

    李诚中一笑:“我相信你,德俭,还有疏浚,也相信高氏兄弟,如果我挥师南下,你们一定会跟在我身边的。但是,我还想问个问题,王爷当年南征魏博之时,可谓众志成城,可一战之后,咱们卢龙却一蹶不振,这是为何?”

    李诚中穿越后参加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卢龙军南征魏博之战,这一战是整个卢龙军修养生息了近五年之后,各方军头最为心齐的一战。在“争霸中原”这一极为诱人的口号下,卢龙军各大军头踊跃出力,汇集了整个军镇的精华,并力向南,团结在大帅刘仁恭身边。李诚中不想讨论这一战是怎么失败的,他提出来的问题是,这一战的损失为何那么惨。

    其实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问题。魏州城下兵败之后,卢龙军仓皇北撤,事权、军令十分混乱,各部都想保持自己的实力,争相逃窜,导致大军一溃千里。决定撤军之前的那天夜晚,刘仁恭曾经分派过各部撤退的顺序,哪些先走,哪些后走,哪些掩护,哪些拒敌,退到哪里,怎么行军,都有安排。可结果是大军刚走出数里,便全体崩溃了。谁也不想为他人挡刀,谁都想自己先走,什么大帅钧令,什么统一调度,我管那么多干什么?

    这就是山头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或许在势顺之时还可凝聚在一起,但风向一变,就立刻暴露了巨大的弱点。山头主义思想的结果就是,谁都想全身而退,结果谁都无法全身而退,被追兵杀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就连中途遇到成德军烂兵的突袭之时,也完全没有抵挡的勇气。

    北撤的道路上,菁华尽失,卢龙军从此进入低谷。

    “大安山之夜,为何大军哗变?”这是李诚中的第二问。

    如果说魏博兵败后的惨痛损失还可以用之前的战败来遮掩,那么大安山兵变中山头主义思想的危害就更显得淋漓尽致了。表面上的原因和导火索是军中对是和是战的分歧,但究其根底,则是各方军头拥兵自重。刘守光、赵霸、赵敬等人各拥大军,与周知裕、高行珪、高行周、李承约和王思同等人关系极度紧张,就连刘仁恭自己都控制不住,双方阵营处于敌对的形势;而在刘守光的义儿军中,又因为大大小小职业武人团体的存在,致使军中哗变,直接导致当夜乱战的发生。

    听到李诚中的第二个问题,李承约和王思同都默然了,山头主义的存在是李氏和王氏的立身之所,虽然两人都明白其中的弊端,但真要从自己下手,谁也舍不得。手上没有了兵,还能算幽州豪门么?还能在幽州立足么?

    “都督此为,和那悖逆子有何不同?”王思同冷哼道。他说的是魏博兵败后的刘守光,那时刘守光极力撺掇大帅刘仁恭整军,想要实现事权、军令的统一。为了这件事情,众多幽州豪门联起手来施加压力,最终令刘仁恭的整军计划夭折。

    “当然不同。大帅当年整军,想要事权、军令一统,压制各家豪门,以衙内军、义儿军等直系军马为主,看上去似乎可行,但不过是压制其余、单重中军罢了。将幽州军将们打压下去,在自家中军里又立起无数山头,三两年后,仍旧一样,此为换汤不换药。可是在我营州军中,不会再有山头了,营州军上下一体、军令一统,军官作战身亡,我给士兵们派去另一个军官,士兵们作战身亡,我给军官调去另一队士兵。士兵们不会因为没有军官而失去了饭碗,军官们不会因为士兵打光了而失去地位。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事权、令权一统!”

    这个时代的军队征募是相当快捷的,只要钱粮、编制在手,大旗一树,大大小小的武人团体便会闻讯而来聚集在旗下,立马就能拉起一支队伍。战力姑且不论,但成军是很容易的。不说中原,单就河北大地而言,游走于各方的大小军头无数,世世代代就吃的是这口饭,你的待遇好,我就把弟兄们带到你的麾下,他的官职给的高,我就跑到他那里效命。

    除了拉拢武人团体为骨干外,将领还会征募大量农夫、游侠儿入军,身强体壮的编入辅军,或为健卒、或为敢战士,体弱老幼者则成为随军民夫,挑粮推车,所以大军征伐,动辄数万。核心圈子里的武人战死了,辅军中的幸存者就升格为新的武人,一代一代,莫不如此。

    所以当年刘仁恭的整军思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也许起初一两年还有效,但时间久了,他中军内部自然又会分出无数个山头来。

    李诚中告诉李承约和王思同的,是营州军和其他军队本质上的不同,这才是真正的事权、军令一统。如果说营州军是新的“整军”,那么这一整军将更加彻底,也更加令李承约和王思同瞠目结舌。

    “军队为何而战?军将为何而战?”李诚中继续抛出问题。

    如果没有之前的大段铺垫,那么李承约和王思同不会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对待,而会视同为一。因为这个时代,军队就是军将,军将就是军队,军队依附于军将,两者等而相同。但此刻两人立刻就注意到了其中的差别,然后开始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

    李诚中没有继续纠缠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牵扯的面太广,也充斥了太多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如果现在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也确实有点不太现实,只需要引起李承约和王思同的思考就好了。

    “不瞒德俭和疏俊,我李诚中的营州军就是一个大山头,但,只有一个山头!这个山头将来还会继续扩大,成为一座高山,它会是一座真正的高山,而不是一片低矮的丘陵,所有的石头、泥土都是这座高山上的一部分,离开了这座高山,就什么都不是,聚在一起,才能化为高山。它如今为营州挡风遮雨,将来还会为整个卢龙挡风遮雨,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使劲往一处挤,这座高山才会越来越壮大,如果我们都想着分出来另立山头,那么这座高山就会逐渐成为丘陵,最终化为平坦的原野,咱们卢龙军的面前,就会狂风肆虐!

    正如你们所言,振兴家业是你们的理想,那么,在一座低矮的丘陵遮护下的家园和一座巍峨高山拥立下的家园,哪一个更加安全?至于家业的兴旺,你们两人的功勋足够了,难道家业反而会败落下去?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守护家业的时候,难道不也是在守护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家业?”

    李诚中不指望一席话就能令李承约和王思同改变心思,五体投地的拜服于他的慷慨激昂之下——这也完全不现实,涉及家族的重大事务,也不是两人能够自己做主的。但他希望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两人传递到幽州,不止让三氏豪门知道,同时也让所有幽州大大小小的军将世家们知道,卢龙,是到了变革的时候了。认同这一理念者,我李诚中欢迎你的加入,不认同者,营州军的车轮将从你们身上碾过!

    或许这样的理念会把很多军将世家推到刘守光的身边,但是这样也好,就让所有的问题都一起解决吧,营州军的前方,需要开辟的是一条没有阻滞的宽阔大道。(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