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8:17
字数:8176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在这项计划中,首先一条就是要实现各部的定居,让草原部族不再四处迁移。当然,让牧民们彻底放弃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可能立刻克尽全功,这需要改变其放牧方式,由粗放而转变为精放,难度很大,真要说起来,也许百年都不一定能做好。但至少目前可以做到的是,让贵族们定居下来。

    品部已经彻底定居于柳城和燕郡,乌隗部也初步开始定居于怀远军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不可逆的,一旦尝到了定居的好处,想要让他们再放弃安逸和稳定,几乎不可能。

    被分割后的迭剌部也可以算是定居下来了,这一点毫无问题,营州方面需要做的是继续扩大扶余城的规模,让依附滑哥兄弟的楮特部和涅剌部也加入其中。现在还需要考虑的是在饶乐山王庭筑城,将乙室部、突吕不部、突举部彻底粘在这片土地上。同时李诚中还打算将新的耶律部和述律部安置在乌隗部放弃的新城,将他们夹在营州和渤海之间,实现生活方式的蜕变。

    然后是修路,将这几座城池用官道和营州联系起来,一旦有变,大军可以很快捷的迅速抵达。

    要想改变契丹人的生活方式,通商是利器,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教育,让契丹人的底层部民们也学会唐言,识得唐文,懂得唐礼,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所谓“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李诚中打算从契丹的花朵们开始迈出这一步。

    以上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李诚中的规划是“十年”见效,但最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他自己也不清楚。

    雪夜入敌营之后的连续三天里,西辽泽各方展开了密集谈判,营州高层内部如何统一思想、仆从军之间如何协调利益、战败者应当付出怎样的代价,其中涉及到重要人事任免、各部落属地重新划分、修改、完善和签订《怀远条约》、战俘的分配、战败者贵族们的赔偿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在这三天内逐一敲定。

    之所以能够那么快完成各方谈判,除了此刻各部头领都在西辽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李诚中的存在。所谓“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十一月二十日,李诚中督帅大军返回饶乐山,痕德堇可汗携同契丹王庭随同返回。

    契丹乙室部、迭剌部、耶律部、述律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和品部等部落俟斤和长老云集饶乐山下,其中包括从柳城、燕郡急招而至的新任品部俟斤李怠墨、大长老完失明,以及在怀远军城忙着做生意的乌隗部诸长老。

    跟随李怠墨和完失明北上饶乐山的除了品部诸长老外,还有一大帮中上层贵族,他们中有很多人是“营州社会民生发展福利基金”的理事,这些人自发前来,用意不言而喻。

    至于乌隗部俟斤乞活买,他就一直跟随在李诚中身边,经过白狼山军校三个月的培训之后,如今的乞活买已经卸下了怀约虞侯联席本部的职位,正式就任新设立的中南海警卫局首任局长,目前直辖一个队五十名卫士。这是什么职责?这是大军主帅贴身侍卫的统领!乞活买军官培训毕业的时候,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战胜了那么多竞争者——其中包括李诚中的爱将周小郎。

    夜入西辽泽契丹大营回来的当天晚上,乞活买接到了李诚中的授权,让他在都教化使姜苗的帮助下,对中南海警卫局进行扩充,从整个营州军、怀约联军,乃至契丹各部、库莫奚甚至室韦人中抽调精锐,组建一支员额为五百人的警卫营!

    除了契丹各部外,渤海国监国王太弟大封裔、新罗国鸿胪寺卿王太叔金成烈、熊津州都督甄萱、库莫奚各长老、室韦山北部等投入怀约联军的部族首领等也陆续赶赴饶乐山。

    十二月初一,李诚中于饶乐山会盟关外各部,重签《怀远条约》及多项后续条款,并依据条约扩充怀约虞侯联席本部及怀约联军。

    新的怀约虞侯联席本部由十五人构成,继续由钟韶担任都虞候兼怀约联军都指挥使,营州方面占据五席、契丹各部占据三席、渤海国占据三席、新罗一席、熊津州一席、库莫奚一席、室韦一席。

    扩充后的怀约联军共计万人,骑兵、步卒各半,分为十营。耶律部、乌隗部、迭剌部、渤海国高氏及库莫奚人各出一千骑兵,渤海国杨氏、乌氏、熊津州、契丹述律部、室韦等各出一千步卒。同时,除品部外,契丹各部还要抽调兵力,仿营州例,在饶乐山、扶余城、新城组建二百五十名常备兵额的预备营,统归夷里堇指挥,平时维持三城治安,战时补充怀约联军损失。

    在各部首领、长老们的共同推举下,李诚中加“威信可汗”称号,成为“草原上最尊贵、最有威权的人”。其贵在各国国王、各部俟斤、首领乃至契丹可汗之上!“威信可汗”是草原上的一种尊称,并无实际权力,但却尊荣无比,能够获得这一称号者,是真正获得草原各族敬服之人。如果没有李诚中的话,李存勖十多年后将凭借武力得到这一尊号,但,没有如果了......

    对于李诚中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个武将而非帝王,加了这一尊号后确实属于僭越,但谁让这是一个武人地位最为巅峰的时代呢?何况李诚中本人并不清楚这一点,其部下大多是底层发迹的大头兵,对于其中的门道更是摸不着头脑。而少数知情者如闻讯而来的韩延徽,却毫不在乎甚至有些暗自窃喜。

    只有渤海国来人才似乎隐隐间觉得并不妥当,但在万众一致的欢呼声中,谁也不敢擅自出言提醒。

    这次会盟在其后的历史中被称为“天复会盟”,李诚中与各部、各国首领们以三牲敬天,誓言“共尊大唐”,并勒石以记之。这一誓约也被称为“天复盟约”,是此后数百年里关外各部、各国以大唐为宗主的法理基础。

    会盟后的第三天,十二月初四,契丹十部联盟大会举行。契丹十部俟斤、长老和贵族在饶乐山下、饶乐水畔共襄盛会,李诚中以大唐营州都督、威信可汗的身份监督并主持了这一盛会,营州众高层、渤海国、新罗国、熊津州、库莫奚、室韦等部首领观礼。

    柴册仪是契丹各部最为重大的仪典,由遥辇式部落联盟缔造者阻午可汗所创,是部落联盟推举可汗的礼仪。但痕德堇一直是各部公认的可汗,号“鲜质可汗”,他早年登可汗位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柴册仪了,所以这次柴册仪并非为他而举办。

    自从大于越释鲁掌握契丹联盟军国大权后,便自设了“大于越”这一官职,号“总知军国事”。但这一官职并没有得到大唐的承认——事实上长安根本没有工夫理会草原上的这些事情,为了加强这一官职的威权,释鲁在就任大于越的时候,就强行要求举办了一次柴册仪。

    李诚中举办这次柴册仪的目的就是延续释鲁的做法,将大于越的就职仪典也用柴册仪来施行,不仅大于越,夷里堇的就职同样如此。同时,他还要代表大唐,在柴册仪上正式承认大于越和夷里堇这两个过去朝廷不予承认的职位。通过这种做法,可以加大大于越和夷里堇这两个官职的威权,真正在契丹人心中竖立起三权分立的概念。

    痕德堇可汗自王帐中捧出“契丹军国印”,两位来自乙室部遥辇氏的长老分别捧“云麾将军”印、举可汗大纛紧随其后。“契丹军国印”和“云麾将军”印是大唐天子于六十多年前颁赐给当时的契丹可汗屈戍的,和大纛一样一直是契丹王庭可汗权力的象征,尊贵无比。

    三人在庄严的鼓声中来到柴册殿上。柴册殿就是用木柴堆积而成的祭坛,所谓柴册仪,就是在柴册殿上接受各部玉册的意思。

    三人将手中的物件恭恭敬敬的摆放在祭坛之上,然后痕德堇可汗率各部贵族行叩拜礼。之后,痕德堇坐于祭坛之上的宝座,两名长老下坛。

    接着,契丹各部俟斤簇拥着新任大于越和夷里堇,来到祭坛东北方拜日。新任大于越是滑哥,他终于如愿坐上了大于越的宝座,虽说军权没了,但仍是异常兴奋。而夷里堇则仍然是迭剌部废柴辖底——这是一个各方都能够勉强接受的结果。

    礼毕,由刚才下坛的两位遥辇式长老分别亲自为滑哥和辖底驾车,绕柴册殿疾驰一周。两车至登坛口而止,滑哥和辖底下车,李诚中上前,亲自为两人披上毛毡——这是李诚中所定,目的是要加强大唐在柴册仪中的威权。滑哥和辖底批上毛毡后向李诚中叩首三拜,拜的当然是远在长安的大唐天子。

    李诚中扶起两人,亲自将他们引上柴册殿,分别坐在可汗痕德堇的左右,李诚中则站立于高台一侧。

    各部俟斤陆续登坛,将自己部落内的两份玉册交给滑哥和辖底,交给滑哥的一份是部落中贵族的名录,交给辖底的一份是部落中获得挞马身份的勇士名录。

    至此,原本的柴册仪就要中断,剩下的仪式将于第二天继续进行,以示庄重。但,李诚中没有时间,所以剩下的还得接着来。

    与后世相同,痕德堇、滑哥、辖底三人在柴册殿上分别做出重要讲话,各部俟斤、长老们则表示坚决拥护,然后由李诚中代表大唐总结致辞,致辞的意思就是“你们三个好好干,别辜负大唐的厚望”——总结致辞这个程序当然也出自李诚中之手。

    讲话结束后,四个人在柴册殿高台上沿着四周转一圈,接受各部落贵人们的欢呼,然后下台。早有专人做好了准备,等他们下了柴册殿后,就用土石将这座柴册殿封为土台——这座土台就是以后契丹联盟再行集会时用的观礼台了。

    至此,柴册仪结束,契丹十部联盟的三权并立体系在形式上得以完成。

    而李城中,则于十二月初五一早,帅中军指挥部及诸将急速向南,营州军则以营为单位,在各营指挥官统带下陆续返回柳城。怀约联军由解里任副都指挥,分批由饶乐山向西,秘密行军,至妫州广边军集结。(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