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2:24
字数:727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逃出的高平的梁王等一行百余人赶到太岳山麓的时候,已是黎明时分。梁王患病在身,不堪艰辛,于是只得在一处隐秘的山岗下停了下来。用了些饭食之后,众人都感到身心困顿,很快便各自沉入梦乡。

    只李振一人仰望漆黑的天际,无法入眠。他前往潞州的时候,亲眼见到了燕军的雄壮军威,对比眼下己方的情势,内心中油然而生无力之感。他越想将来,越感到前路渺茫,实无希望。别说现在还在燕军围困之中,无法得脱,就算逃回了汴州,又能怎样?

    元从亲军和厅子都、朱友宁的建武军、氏叔琮的保大军、张归厚的镇国军、张存敬的护国军、朱友恭的龙武军都打没了,康怀英的保义军、杨师厚的武宁军、贺德伦的滑州军也被舍弃,覆灭之期不远,等回到汴州,梁王还能依靠谁?

    是依靠那些各州仓猝平凑的镇兵?还是兵权已超主上、忠心未知的葛从周?河南富庶、人丁众多,李振相信,梁王只要回到汴州后重新站稳了脚跟,再次组织起数十万大军不是难事,但没有了上党战场上这批百战老卒,再次聚拢的军队能有多少战力?可堪燕军一击否?

    李振在与韩延徽商谈之后,便已经知道,自己“卫国国君”的梦想已经破灭了,他心里天人交战,逃出高平的一路上都在反复思量着离别潞州时,韩延徽最后对他说的那句话:“韩某缺个帮手,李观察若是有意,无论梁王是降是战,待此间战事已了,便可寻某,某愿在燕王驾前分说一二......”

    瞧瞧人家燕军,多大气!明摆着告诉李振,不管是降是战,就算你坚持抵抗也没关系,打完仗以后,尽可以考虑来帮我,我不计较!

    是继续忠于梁王,报答梁王的知遇之恩,还是为抱负计、择良木而栖?李振反复斟酌,最后将心底堵着的一口浊气深深呼了出来,终于下定了决心。

    天光放亮之后,梁王在昏睡中发起了癔症,口中不停喃喃着听不清的话语,几个亲卫凑耳过去,好容易才分辨出梁王的意思——梁王口渴,想喝蜜水。

    昨夜走得匆忙,哪里会想起带蜜水?亲卫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当如何。敬翔被惊醒了,他快步过来一问,叹息片刻,吩咐亲卫直接往梁王口中喂水,只骗梁王说就是蜜水。

    此间不能久在,于是敬翔命令立刻启程,但找来找去,却少了李振,又有军士说,战马缺失了一匹。康怀英和氏叔琮都勃然大怒,咬牙切齿要回去将李振追回来,敬翔呆呆望着来路,道了声“人各有志”,便阻止了二人,只是催促尽快上路,他的眼神中尽是萧索。

    当梁王在昏迷中被抬入太岳山的时候,李振赶回了高平。

    目前诸侯联军仍有二十多万人被围在高平及以北长平通道内的狭窄地区,粮秣只堪敷用一个月,失败已成定局。李振想要做的,是将整支大军完好的“献”给燕王,以为晋身之资。李振胸中有满腔抱负,他可不愿自己的才学无施展之地,去白白陪了梁王殉葬。

    梁王麾下重将死的死、降的想、逃的逃,如今威权最重者,便是贺德伦和杨师厚二人,贺德伦滑州军兵力最为雄厚,约莫五万余人,杨师厚的武宁军则有三万余人。其余就是大大小小的各方军头,最多的数千人、最少的只有几百人,原来都是康怀英和氏叔琮的部曲,但康怀英和氏叔琮随梁王逃走,这些人便没有了统属。

    另外还有蜀军王宗佶和吴军李神福部近三万人,但这两支军队在薄河泉大战中坐视友军覆亡,为两军诸部所不喜,李振对他们也深深记恨,对他们别有计较。

    李振调拨了一队刀斧手,藏于高平县衙之内,于是将贺德伦和杨师厚招来,直截了当的说:“薄河泉一战,大军损失惨重,诸劲旅坏怠不堪,实不足战。且粮秣已尽,不敷月余之用,北伐失利已成定局。殿下已避西山(太岳山位于高平之西),拟奔汴州重振旗鼓,以此间兵事嘱托李某操之。今请二位将军前来,共商行止。”

    梁王避走西山,粮秣不敷月余,这两条消息在贺德伦和杨师厚耳畔炸响,直轰得两人面色惨白,震惊不已。良久,两人齐声问道:“然则殿下走时,定下何等方略?”

    李振道:“某自潞州返回,燕军言道,七日之内,便要各军弃甲,否则就要攻打......”摇了摇头,续道:“其实不需七日,他们只要耗上一个月,咱们统统都得饿死......殿下的意思,他需要七日之期,咱们在这里拖延七日,之后便可向燕军归降。”

    七日之期是李振的主意,梁王对他毕竟有简拔之恩,李振希望给梁王留出七天时间,也算是报恩之举,对得起他的良心。说完这些话,李振将茶盏举起,慢慢啜着茶水,同时仔细观察贺德伦和杨师厚的脸色,一旦两人坚持死战,就要摔杯为号,将两人乱刃分尸。

    其实李振多心了,之前的布置完全是多余。听李振这么一说,贺德伦和杨师厚当即就没了继续撑下去的信心。

    贺德伦脑子里反复想的是,殿下避走西山,带走了康怀英、氏叔琮和敬翔,竟然不带我,连知会一声都没有,枉我为他征战多年。越想,贺德伦心里越发寒冷,同时又有几分愤懑和不满。

    杨师厚曾经被将主出卖过,他早年在李罕之手下当兵,却被李罕之直接送人,所以承受能力要比贺德伦强许多。他考虑的是,既然要降,就必须立点功劳,争取给在燕王殿下面前留个好印象,因故沉吟片刻后,立即道:“但凭李观察做主就是,杨某无异议。只是蜀军和吴军那边,为防不测,是否需要杨某调兵围剿?”

    李振脸露赞许之色,却没有立即回答杨师厚,转过头来盯着贺德伦,等待贺德伦的答复。杨师厚心思机敏,立刻悄然间手按刀柄,若是贺德伦有什么异论,他便要直接斩之——这可是一份大功劳!

    可惜贺德伦没有遂杨师厚的心意,他摇了摇头,复又点了点头,怅然道:“大势已然如此,贺某还有甚可说的......也罢,便降了罢,也好给弟兄们留条活路。”

    李振这才松了口气,于是道:“此番入燕,李某寻思着,若是就此归降过去,也没什么地位好言。蜀军和吴军十分可厌,为防其军有变,须得拿下来,也好当做降礼。”

    杨师厚沉声应道:“李观察所言极是,某这就调动兵马,定然王、李二贼走脱不得!”

    贺德伦仍在浑浑噩噩间心神不定,被李振喝了一句:“贺将军,此间大事,轻忽不得!”这才醒过神来,惭然道:“是贺某的不是,某等为殿下效死力,殿下竟然弃之不顾,某心中不是滋味儿......”

    李振和杨师厚尽皆默然。

    其实当此之时,王宗佶和李神福也早就有了与燕军和谈之心,但他二人自恃为客军,蜀国、吴国强盛且离河北较远,远比今日之梁军要更有底气,因此在和韩延徽的谈判过程中,开出的条件太高,始终谈不拢。

    王宗佶和李神福的条件,都是要燕军任其归国,不得阻拦,他们为此愿意临阵反戈,从梁军的腹腰上捅一刀。这样的条件韩延徽怎么可能答允?不管蜀军和吴军是否愿为内应,燕军一概不需要。

    所以,谈判一直拖拖拉拉了好几天,始终无法令双方满意,韩延徽是秉持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王总结和李神福则是想再等等看,但他们俩注定是等不到韩延徽妥协的那一天了。

    十二月三日丑时,位于长平通道内寺庄的蜀吴联军大营,军士们正在沉睡之中,南北两座寨门的吊斗之上,值哨军士同时为某种动静所惊动。稍后片刻,黑夜之中涌出来大队军士,猛然发一声喊,向着寨门就扑了上来。

    值哨军士连忙晃动警钟,将警讯传遍军营,他们本人却被数支箭矢贯穿脖颈,栽下了吊斗。蜀吴联军为警钟惊醒,连忙涌出营帐,但大多数军士都十分慌乱,搞不清情况,如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

    贺德伦和杨师厚麾下各自调出的头一批抢营军士都是能夜视者,他们将寨门砍开后,立即向后方发出信号,转眼间,无数灯球火把亮起,滑州军和武宁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冲入蜀吴联军大营,一场杀戮就此展开。

    待到天明时分,三万蜀吴联军被尽数屠戮,斩首上万,余者皆降。王宗佶和李神福皆死于刀下,后被蜀吴联军降卒指认尸身,首级被梁军缴获。

    将蜀吴联军扑灭后,李振、贺德伦、杨师厚总算松了一口气,有此“投名状”在手,也算稍稍留了些晋身的资本。

    打扫战场已毕,三人召集其余梁军大小军头聚于高平县衙,商议向燕军投诚之事。有十数名悍勇的军头大叫“死战不休”,为堂上涌出的刀斧手当场斩杀,鲜血将地面染得通红。余者为李振等人的狠辣手段慑服,又见大势已去,于是不得不齐声响应。于是各自回营,整顿兵马,准备投降。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