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6:42
字数:964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自五月起,营州都督李诚中开始了自己辖地内的第一次巡视,陪同他巡视地方的是长史冯道。李诚中曾经在白狼山向冯道许愿,尽量帮助他得到营州刺史的任命,本来这一许愿是很有希望达成的,但朝廷重建营州都督府的一纸诏书让冯道的愿望落空。可冯道虽然没有当上刺史,却有了更高的收获,由营州刺史府长史成为了营州都督府长史,官阶正六品。

    营州都督府与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关外诸军事”之责,虽然级别不高,但其实代行的是盛唐之时“安东大都护府”的职责,冯道的都督府长史权力更甚于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诚中对他的信赖,让他在营州干得十分惬意。

    这种信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民事上的全权授予。李诚中平时只抓军事,民政上的事务则尽数托付给他,当然,重要的决策仍然由李诚中拍板,但这种拍板并不武断,更多的时候,各种决策是在两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冯道对李诚中的决策并不赞同,李诚中会陈述自己的道理,如果冯道仍然坚持不接受,那么李诚中宁愿将此事暂时搁置,也不强行推动。冯道曾在长史府议事时多次向官吏们表示,“都督是一个讲道理的上司”,这一点让长史府官吏们深有同感,并且为之折服,因为在这个时代,“讲道理”的武将真不多见。

    对冯道的信赖所体现的另一方面则要实际得多,即在财物上的信赖。李诚中和冯道已经逐渐达成了默契,营州所得的一应收入,军事上占一半,“东事会”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给冯道,由长史府全权处理。这样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间首屈一指的,单就卢龙来说,整个卢龙军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于军费开支上,在其他各镇,这项开支甚至高达九成以上。当然,听说西川的王建和淮东的杨行密比较重视民治,但其军事上的开支也应当不低于七成。

    营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为八十余万贯,当年长史府可支配财物为三十余万贯。到了天复元年,营州更是获得了巨额战争赔偿,仅仅四月底,便从渤海国拿到了价值一百八十万贯的财物,从新罗的北原、松岳获得了三十万贯。按照《松岳新约》的规定,新罗国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别要向营州上缴三十万贯和十万贯,在已经可以确认下来的收入中,天复元年上半年将获得总计二百五十万贯!而长史府则可以分润其中的一百万贯!

    一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可以用一个数字来对比,李诚中穿越过来的光化二年,卢龙军最强盛的时期,全镇十三州上缴节度府的钱粮折价总计为一百三十万贯,其中一百万贯用于军费开支,节度判官刘知温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三十万贯。

    单单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钱粮,以冯道为首的长史府官吏们便已经足够感到幸福了。

    冯道已经不是第一次巡视地方,这次由他陪同李诚中,并向李诚中详细介绍一应情况,周小郎带领营州军老营护军左都两百名士兵随同保护。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东山,这里有李诚中最为看重的东山铁矿。虽说李诚中最为看重这里,但他是第一次过来,说起来,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这种“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东山铁矿的管事们眼中,身为都督的李诚中能够亲自前来,已经足以令人惊讶了,别说此刻,放眼大唐立国的两百多年,何曾见过一州都督巡视贱役?

    知东山铁事宋瑛率数十名管事将李诚中和冯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来打算摆宴接风,却被李诚中拒绝,他直接要求前往矿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众管事们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这位都督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冯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诉他们,都督就是这种作派,大伙儿才放下心来。

    一进山谷,就闻到扑鼻而至的浓重石粉味,随之而来的是嘈杂的“叮叮当当”敲石声。放眼望去,数百、上千人赤裸上身,正在用榔头、锤子敲打铁石,还有更多人挑着箩筐、推着营州独有的鸡公车来来往往,不停运送。

    东山铁矿早得了李诚中的授意,对于营州军政上两位最高长官的到来,矿上并没有停工,仍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架势。

    李诚中从没去过矿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于这样的采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释道:“都督所见的,是分石的矿场,真正的采掘在山里,采掘出的大石拉到此处分选,将含铁的石头剥离出来,敲碎,然后送到山外熔炼。”他怕李诚中不懂,补充道:“含铁的石头带有色泽,一望可知。”

    继续向山谷内行去,里面豁然出现好大一片光秃秃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飞着榔头,挖掘着暴露出来的石头。更远处还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积木柴,只听有人喊了一声“燃火”,几支火把扔进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后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释:“这是在烧山,等这堆柴火烧完,会把巨石烧烫,再用凉水浇上去,反复数日之后,这一片山岩便松动了,很容易采掘。”

    李诚中明白了,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

    如今东山有多少苦役?对于李诚中的这个问题,宋瑛回答得很详细:“正月之前,东山共有苦役八百余人,采掘有两百人,分石有四百人,还有两百人在山外的溶铁场。今年都督东征大胜,长史府划转了两千余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经有了三千人,每日可产铁四千斤。”李诚中心里暗暗算了一下,这样的产量也就是月产十二万斤,每年一百四十余万斤,如今营州实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于后世,换算下来,年产铁不到一千吨。看着宋瑛一脸自得的模样,李诚中不由鄙视了一把,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农意识啊!

    从山中出来,绕到熔铁场,这里的气味更加难闻。宋瑛早准备了数十块湿布,分给李诚中和冯道等人,众人用湿布捂着鼻子,沿谷道进入。

    一进溶铁场,李诚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铁场建在一侧山壁之畔,十架圆柱状的大炉子立在当地,每架炉子都有三、四人那么高。炉下数十人辛苦的忙碌着,轮班往炉口鼓风,或是搬运着成框的铁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号子响彻山谷。炉子一侧开有烟口,浓烟从烟口滚滚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业的景象!

    “高炉?!”李诚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刹那间,仿佛有种置身后世大钢铁厂的感觉,只不过这里没有巨大的厂房,没有原料传送带,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队服役时,部队曾经组织过很多次军民共建活动,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郸某钢铁厂参观,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诚中为之折服、倾倒。

    宋瑛一副技术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绝讲解着:“高炉?都督,此为竖炉......嗯,高炉之称也不为谬,确实很高......这些炉子是由岩砖和黄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从上坠入铁石、木炭、石灰等物,从下方鼓风,材料的配比也有讲究......”

    冯道打断道:“不用说这些,你就告诉都督每炉可产多少铁就是了。”

    宋瑛顿了顿,挠了挠头,道:“长史莫怪,瑛确实有些饶舌了......每炉每日可产铁五百斤,平日只开八架,壬、癸两字炉为备用,所以,月产......”

    冯道和宋瑛都认为跟李诚中将具体的炼铁方式没有必要,但李诚中却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关键,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刚才说,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与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炉温更高一些。”

    李诚中印象里,参观钢铁厂的时候,技术师父曾经讲解过,应当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炼铁工艺的巨大进步,不仅温度更高,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还原作用,使得高炉炼铁直接成为可能。当然,具体“还原”什么,怎么就算得上“巨大进步”,李诚中对此没有概念,当年的技术师傅对他们这些当兵的也没有多做解释——解释了估计也没人听得懂,但他此刻却可以提出来,指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具体问题由技术人员来解决。当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炼制而成,类似于木炭的炼制原理。应当是密闭条件下加热黑石,获得一种类似于木炭的东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来的铁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这一点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来解决。具体怎么做,你们可以试试,用黑石比照木炭的制法炼制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炉子,可以铸造更高一倍、甚至两倍的高炉来炼铁,这样可以加大产量。其三,送入风道也要加入,你们目前送入的是冷风,可以加长通风道,让风吹入高炉之前成为热风。其四,风箱太小,以人力鼓风效能很低,建议你们引水流过来,类似于种田灌水的水车,以水力输送风力,具体是这样的......”

    李诚中搜肠刮肚般将模糊的记忆和认知全部倾倒出来,他讲述的都是原理,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这样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让宋瑛等铁山的负责官员们眼前一亮,连忙用笔记录下来。

    “这样的高炉需要多长时间建成?”李诚中讲述完后问道。

    宋瑛仔细想了想,道:“三个月内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并不难,难的是焦炭的炼制方法,这个还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说以水力灌风,这一点也不难,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离此还有五里地......”

    冯道在一旁问:“都督所说之法得用否?”

    宋瑛叹道:“都督大才,某终于知道什么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产量必定大增!”

    冯道当即拍板:“长史府十日内征募一千人给你,今年的东山铁矿预计财费支出增加十万贯!专用于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但有个条件,半年内出第一炉铁,你可敢应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个月,给某八个月时间,某便应允下来。”

    李诚中问:“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龙山下便有,当地住户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诚中点头:“给你一年时间!注意重新调配矿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时间,说什么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罢!”

    想象着眼前一副高炉吞吐、铁水不绝的大工业化场景,李诚中心中生起一股豪迈之情。这个东西是他原先不敢想象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象的是古人的智慧,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中国人便已经拥有了类似于后世高炉炼铁的技术基础,甚至离后世只差几步之遥。只需要解决了关键的几个技术节点,高炉炼铁这一大跃进式的生产方式即将出现,钢铁工业的基础就会建立,这是怎样的壮丽景象啊?若是没有后世几次游牧民族对中原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嗯,尤其是野猪皮造成的数百年技术发展停顿时期,中国早就先于世界进入了工业化了。

    有了可以预计的炼铁业基础,李诚中忽然想起火药来,这个东西此刻其实已经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寻找懂得配比火药的道士了,却始终没人回复,于是问冯道:“我以前说过,找几个懂得配制火药的道士,如今怎样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