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8:02:08
字数:718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李嗣昭回归本营,立刻召见自家大郎李继俦、二郎李继韬商议。李嗣昭有好几个儿子,但成年的只有这两人,其中李继俦跟随他最久,很得军心,如果不出所料,必是将来郑王的继承者。李继韬从范阳返回后,李嗣昭分了一支军马让他统领,不到半年便即成了模样,颇有几分强军的气概,故此李嗣昭这次也让他随军出征。

    只不过李继韬对攻打燕军有些抵触,这一点让李嗣昭不喜,李嗣昭的想法是自家二郎还是太过年轻,仍需历练,至少要让他明白,诸侯争霸是容不得妇人之仁才好。

    父子三人相见,李嗣昭把和李嗣源商议的经过及双方的分歧详细说了说,末了道:“晋阳富庶,位守河东之央,乃立霸之基,孤实不愿弃之。故此,孤欲与韩王再议,将仪州、沁州交予韩王,战事之后,泽潞二州也由韩王所辖,以求晋阳,未知你二人意下如何?”

    李继俦和李继韬都没有说话,默然对视。片刻之后,李嗣昭又道:“但仪州、沁州偏僻之地,只恐韩王不足,孤思来想去,欲以粮秣为器,迫韩王就范,你二人觉得可行否?”

    李继俦忽道:“伯父多疑,父王若以粮秣胁迫,恐生事端。”

    李嗣源在老晋王李克用帐下义子中位列大太保,所以李继俦和李继韬一直称呼其伯父。李嗣源的性子不像李嗣昭,是那种有事藏在心里不说,考虑问题疑虑重重的人。河东三王分晋一事,除了李嗣源对河北防范心很重以外,也与他的性子有关。

    当时梁王随手扔过来几个封王的诏书,意图在这三个河东重将与李克用之间制造嫌隙,按理说梁王的这一手相当明显,但效果却极好。李克用召集李嗣源、李嗣昭和周德威回晋阳“述职”,正是因为李嗣源疑心太重,串联李嗣昭和周德威拖延返回晋阳的时间,才最终使得李克用和三员重将的猜疑越来越甚。

    故此李继俦这么一说,李嗣昭便觉有理,叹了口气问:“依大郎之意,如之奈何?”

    李继俦想了想,咬牙道:“河东拥山川之险,自为一体,何曾有二主之说?父王,莫如趁其不备......”

    李嗣昭一惊,盯着李继俦道:“何至于此?三王分晋,却仍属河东一脉,不思齐心抗敌,却自家相斗,将来如何立足?再者,晋王昨日兵败身亡,如今只存孤与韩王,更是同心之时,岂可自相杀伐?”

    李继俦道:“父王心存河东,奈何伯父无有此念。力倡攻燕者是伯父,小败之后畏惧不前者是伯父,瞒着众人出兵偷袭者是伯父,兵败后又染指晋阳者还是伯父......却未知将来窃据河东者乃伯父焉?”

    这话字字诛心,让李嗣昭脑门子扑扑跳个不停。李嗣昭思索良久,终于心动,犹豫道:“只怕不好相与......”

    李继俦笑道:“此事容易,只需今夜动手,以快打慢,以有备而趁不备。灭此朝食、收其残军,河东一夜克定!待明日,大军撤向武乡,据武乡之咽喉,坐视梁燕决战,进可占取潞州、退可稳保晋阳,从此以后,河东姓郑矣!”

    李嗣昭看着侃侃而谈的李继俦,心中宽慰,暗道吾辈有后了。他又看向旁边始终沉默的李继韬问:“二郎意下如何?”

    李继韬心不在焉,啊了一声,又哦着点点头、继而摇了摇头,看得李嗣昭暗暗恚怒。李嗣昭也不理李继韬,当下与李继俦密议一番。

    黎明时分,郑军向只有一道山梁之隔的韩军大营悄悄摸了过去,到了寨边,大军发一声喊,齐齐涌入,却不想是座空营,只几十个老卒在其中酣睡。

    李嗣昭大惊,以为中计,连忙挥军退出韩营。等退了出来,却发现是虚惊一场,并没有遭到什么埋伏。李嗣昭提问被俘的韩军老卒,却得知李嗣源早已在头半夜率军退向武乡了。

    这一下子当真是将李嗣昭气得肺都炸了。

    “父王,老匹夫这是要去抢晋阳啊!此贼竟敢置大敌于不顾,反而要掏了咱们后路,当真是无耻小人!父王,咱们决不能坐视了,否则基业难保!”李继俦愤愤道,说这话时,他却忘了自家的所作所为比李嗣源来得更狠。

    “不错,传令全军,立刻打点行装,夜间便即撤军!......不,午时便走!邈吉列,孤与你誓不两立!”李嗣昭恨恨道。

    郑军匆匆忙忙离开了石峪大营,为了赶时间,只是携带了简便的行装和粮秣,其余物资全数遗弃。李嗣昭本来还想留一支后军阻击燕军,但当此之际,哪个军头甘心留下来?问了数遍,个个沉默不语。

    李继俦自请为后军,信誓旦旦说定要打好阻击,绝不堕了郑军威名,又说当此危难之际,父子连心,只有自己这个做儿子的留下,才会督军效死,若是换了旁人,恐怕也不会尽力。李嗣昭大为感动,觉得自家这个儿子当真是懂事。但想来想去,自己身边确实缺不了这个足智多谋的儿子,便否了李继俦的建议,干脆留下二郎李继韬,叮嘱他只需阻挡燕军三日便可撤离。

    郑军精锐很多都跟随周德威葬送在了襄垣以北的战场上,兵力所剩本就不多,李继韬自己麾下也只有八百人。目送大军离开石峪,消失在了崎岖的山道之间,李继韬忽然感到一股莫名的惆怅。

    李继韬将麾下士卒放置在前方临敌的几处高地上,简简单单下了军令,要求各部阻击三日,便自返回营帐,一整天都没出来。

    石峪大营的动静不小,自然惊动了不远处对峙的燕军。周坎下令各部戒备,随即又调了几个营头攻打石峪大营前沿的几处小山头,试探对面的反应。

    燕军一番试探攻击之后,立刻发现了守军的薄弱,于是飞报周坎。综合各方战报,襄垣战场指挥部判断,李嗣昭和李嗣源很有可能已经北撤,马上命令加大攻击力度。

    驻守石峪大营前沿几处高地的李继韬所部与郑军其他军队不同,颇有几分燕军的气象,这一打下来,居然将山头守到了太阳落山,只不过损失不小。战至黄昏,燕军后撤,把守各山头的军官都松了口气,立刻汇集到李继韬帐下,请示下一步的守战之道,其实他们已经自感无力,觉得守不下去了。

    李继韬已经在帐中喝得酩酊大醉,哪里有什么守战之道,被几个军官灌了几碗醒酒汤,终于似醒非醒,起身却吐了一地。众人茫然间,就听李继韬打着酒嗝喃喃道:“守?怎么守?燕军如此强悍,却如何守?守不了,便降了就是......”

    第二天一早,等燕军拉上投石车来,没等发石,几处山头便俱降了。李继韬昏睡之中做了俘虏,周坎闻着他一身酒臭,皱着眉摇了摇头。

    武乡离石峪并不远,只不过山道难走,故此行军较慢。但郑军在李嗣昭的拼命催促下,仍是第四天头上便赶到了武乡,远远望见武乡城头,李嗣昭下令大军停步。

    郑军哨探偷偷低近武乡,却见城上一切如故,城头上插着张瑰的将旗。李嗣昭和周德威起兵向南的时候,留下三员大将驻守武乡,其中李绍宏是周德威的部将,唐礼和张瑰分属李嗣昭。哨探遥望城头良久,依稀分辨出城上驻守的一名军官是熟人,当下壮着胆子绕出来,向城头发问。

    不久,张瑰出现在城头,向哨探解释,说昨日李嗣源入城,想要诈开关防,被自己和唐礼识破,已经将其斩首了。

    哨探大喜,立刻回报李嗣昭,李继俦生恐这是张瑰降了李嗣源之后的诡计,便要求张瑰亲自带李嗣源人头来见。

    张瑰毫不迟疑,携李嗣源、任圜、李绍宏等人首级亲自出了武乡,前来迎接李嗣昭。见了这几颗脑袋,李嗣昭大喜过望,于是命大军入城。

    轻兵回袭,又是出其不意的诈城,这得要多蠢才会事机败露?李嗣昭和李继俦一边思量着独占河东的美妙前景,一边笑呵呵的询问着张瑰其中的经过。张瑰当即绘声绘色讲述一番,说得非常有趣,引发了郑军上自李嗣昭、李继俦,下自各路军头们的齐声欢笑。

    等行到武乡城下时,张瑰引着李嗣昭、李继俦等进了城门,两旁都是全身甲胄的、刀枪弓弩齐全的军士,个个虎视眈眈紧盯着李嗣昭一行。

    李嗣昭正在奇怪张瑰麾下何时有了那么多精良的军甲之时,忽见迎面奔来一骑,马速极为迅捷,骑者手握一杆亮银长槊,一声如雷般的嘶吼响起:“韩进通,识得某么!”

    韩进通是李嗣昭拜李克用为义父之前的本名,已经二十多年没人这么唤过,此刻乍听有人这么一提,李嗣昭当即浑身一个激灵,正要发怒,却猛然看清了来人,不觉从头凉到脚。

    此人又是李存勖!

    (咦,老饭为什么说“又”呢?)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