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6:57
字数:7870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到此,不得不再次提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此时的李克用刚刚从汴州逃回晋阳,他去救援“老朋友”朱全忠,却反而被朱全背地里捅了一刀,差点身死异乡,回来后整点军马,一心准备报仇。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另一个和他在平灭黄王乱兵历次战事中结交的好友王重荣的求援信。

    李克用对田令孜也是十分不满的,因为他被朱全忠暗算以后向朝廷伸冤,主理朝政的田令孜却只是不疼不痒的写了封慰问信便算拉倒,连口头斥责朱全忠的态度都没有。而且田令孜也派了个监军去他那里,向他索要大量财物,对他也十分傲慢,稍有不满就呵斥指责,一点都不尊重。

    不过李克用报仇心切,他让王重荣等等,说大哥你先顶住,兄弟我报完大仇之后再回师帮你打田令孜,扫平那个小儿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所以你别着急。

    王重荣不答应,他说哥们儿你别逗了,什么叫“先别着急”?话说国军人数太多,兄弟我实在顶不住,等你搞定朱全忠再回来,兄弟我早就成为阶下囚了。

    李克用很讲义气,当然,他对田令孜也同样痛恨,在“好朋友”王重荣的催促之下,只能暂时放弃报仇,带兵和王重荣会合在一起,共同应对朝廷的征讨大军,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要求朝廷诛杀田令孜。

    双方会战,面对李克用和王重荣这两个平灭黄王乱兵的主力,朝廷军队怎么可能是对手,一战下来便即崩溃,朱玫和李昌符都各自带着败兵跑路,回了本镇,禁军则一路溃散逃入长安。

    田令孜这个时候才惊慌不已,裹挟着僖宗皇帝再次出逃。李克用和王重荣兵进长安,四处搜寻田令孜和其亲信党羽,当然找不到。被田令孜欺负狠了的王重荣心中怒火无处宣泄,于是大掠宫室,并焚烧三内,河东军军纪本来就不好,自然也抢得个盆满钵满。哥俩抓不到田令孜,只能无奈返回,然后继续上书天子,要求处死田令孜。

    僖宗皇帝和田令孜此时躲在凤翔,田令孜觉得凤翔还不保险,想要让僖宗皇帝去宝鸡。跟随避难的绝大部分朝官都痛恨田令孜,不愿意天子去宝鸡,天子本人也不想去,但田令孜不答应,趁夜率兵劫持了天子。天子很生气,说自己不想去宝鸡,田令孜就说不想去宝鸡咱就不去,咱去汉中,于是天子被拐到了汉中。

    但这次百官们对僖宗皇帝和田令孜已经无法容忍了,都没有继续跟随,他们回到了长安。被王重荣和李克用联军打败了的朱玫一看长安空虚,干脆带兵又回到了中枢,他和百官商议后,迎奉襄王李煴为帝,尊汉中的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说白了,就是让僖宗退居二线,当太上皇。

    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襄王李煴是肃宗第九子李僙的重孙,与宪宗皇帝同辈,而僖宗则是宪宗皇帝重孙,相当于让僖宗这个重孙当重叔爷李煴的太上皇,也算历史上的一次趣闻。

    新帝一立,田令孜就知道自己情况不妙了,他当即宣布下野,躲到西川去当监军使,投靠驻兵成都的表兄陈敬瑄,后来两个人都死于王建之手。田令孜一倒台,百官的心中自然又重新倒向了僖宗皇帝,毕竟正统观念是当时的主流。僖宗皇帝没有了田令孜掣肘,开始想办法收回大权,他让宦官杨复恭以大义名分秘密联络朱玫的部将王行瑜,许了诸般好处,让王行瑜起兵,斩杀了朱玫。大部分朝官都想迎僖宗回驾,所以和王行瑜密议,要废了新帝李煴。有些和李煴关系不错的朝官就带着他逃出了长安,往奔河中王重荣。

    王重荣虽然是导致僖宗皇帝出逃的首因,但他痛恨的是田令孜,对僖宗皇帝还是比较忠心的,听说田令孜下野,他的不满情绪就消除了,所以抓住了李煴,将他的首级送往汉中行在,向僖宗皇帝表明自己的心意。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僖宗皇帝瘦弱的身子骨也扛不住了,他回到长安不久之后便即病逝,于武德殿驾崩。是年,僖宗皇帝七弟李晔在宦官杨复恭的力挺下承继大宝,改元龙纪,便是今上。

    今上曾经用过的年号包括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直到现在的天复。但他还不是改元最多的大唐天子,排名第一的是高宗皇帝,曾经用过十四个年号,接下来是武后,用过十三个。到目前为止,今上已经用了六个年号,与先皇僖宗并列第三。但他的改元与祖上不同,每一次改元都实实在在是因为大变而改元。从这么多次改元之中,也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天子经历过多少次坎坷,他的命运有多凄惨!

    韩延徽提到“中和之变”的目的不是要和冯道共同回顾这段大唐中枢风雨飘摇的日子,冯道也明白,他的目的是要点出其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襄王李煴。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皇帝逃至西蜀,途径马嵬驿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侍李辅国发动兵变,要求玄宗皇帝归政于太子李亨。玄宗无计可施,只得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亨真正取得了太阿之权。这就是玄宗之后主持平灭安史之乱的肃宗皇帝。肃宗长子名李豫,是为代宗皇帝,而他的第九个儿子,名叫李僙,乃肃宗与裴昭仪之子,赐封襄王。李僙于贞元七年去世,其子名李宣,承爵伊吾郡王。襄王一系没有当皇帝,他们一直在六王宅过着舒适的生活,所以活得比较长,所以辈分比较高。

    到了伊吾郡王之孙、重获襄王爵位的李煴时,僖宗皇帝已经是他重孙辈了。本来李煴还可以多活几年,可惜他被汾宁节度使朱玫看上了,在中和之变中身不由己,被立为新帝,成为了朱玫手上的傀儡天子。可怜的李煴当了皇帝没几个月,就被王重荣斩杀,首级被送到了僖宗所在的汉中行在。

    最最关键的是,李煴当皇帝的那几个月,改元“建贞”!

    这一段历史就在十多年前,韩延徽和冯道虽然年岁不大,但他们学识都不浅,又都是官身,曾经查阅和熟读过这些年来朝廷的邸报和文卷,所以对这段历史都有所了解。

    “臧明,也许只是巧合呢?”

    “若真如都督所言,其身世直属平常,为何其母会有如此雅致的闺名?”韩延徽一句话就点出了其中的疑问所在。女子起名者不多,大多只存在于豪门大户家的女娘,平常百姓的女子都没什么名字,就算有,也是极为简单、甚至粗鄙不堪的,比如后世一听就会令人笑喷了的“如花”之类,就属于百姓家女娘们经常使用的名字,而且还是家中略有薄产的中户人家的女娘才能拥有的名字。所以,韩延徽的怀疑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李诚中为自己父母亲编造了一个假名,而且这个假名中含有“建”和“贞”两个字,让人忍不住要仔细回味。

    冯道想了想,还是摇头:“当年襄王被王节度斩于河中,没曾听说过有什么子嗣留下。”

    韩延徽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冯道说的确实不错,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襄王一脉在世上还有后人存活,就连只言片语的传言也没有。

    只不过......

    韩延徽想着想着,眼神中忽然流露出一丝奇怪的神色,这种神色逐渐变得强烈,继而狂热起来,他缓缓道:“虽然没有听说过襄王有血脉留下,但某也不曾听说他没有血脉留下......”

    这句话虽然很拗口,但其中所指的意味却很令人震惊,冯道呆呆的看着眼神逐渐狂热的韩延徽,默然不语,心里却如翻江倒海一般,掀起了重重惊涛骇浪。

    李诚中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会引起手下两个重要部属的猜测,对于他而言——甚至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会对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别的念头,因为他们既没有冯道和韩延徽两人的学识,更没有他们对于文字的那种极度钻研精神,这种钻研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他只是和自己的两个美妾信步闲游,看看绿树成荫的山头,洗洗汩汩奏鸣的溪水。

    盂兰盆节的游乐活动让营州文武们着实松泛了一天,当然,这个节日并非只有营州才过,普天下信奉佛事的百姓都会过,就连对佛事不感兴趣的那部分人也会找机会去寺庙里为自己的父母祈福,包括草原。

    饶乐山下,饶乐水畔,这里是契丹八部联盟王帐驻地,是遥辇氏可汗的王庭所在。自遥辇氏氏八部联盟成立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契丹各部重要事务和仪典举办地。

    自从大于越释鲁回到扶余城迭剌部养病之后,阿保机和曷鲁、阿平、阿钵等兄弟便一直停留在此处,发布各种命令、处理各项事务,这也使饶乐山成为了与扶余城并立的契丹权力中心。

    虽然契丹自释鲁掌权之后,开始学着中原汉人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重视农耕、重视冶铁,比如权贵们开始学着在城镇中定居,但饶乐山下却一直保持着契丹人的传统,族人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以天为房、以地为床,用帐篷遮挡风雨。就连痕德堇可汗,也始终居住在巨大的王帐之中,而没有搬到某座抢来的城池里。

    王帐就设在山脚下的一片高坡处,从这里俯瞰周围的草原,金色的帐顶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高高的王纛上旌节飘扬,显示着契丹可汗的尊崇和高贵。

    在王帐东边半里外的一处草地上,孤零零的设立着另一座皮帐,这座皮帐与其他帐篷相比,要大许多,只比王帐略小。这里便是可汗痕德堇亲自命人布设的佛堂。

    曷鲁伏在佛堂下,深深拜了三拜,在善能法师的指点下,向佛坛上敬香礼佛,口中默念:“父亲,儿给您添香了,望您在极乐过得舒心些,每天都有奶酒喝,每日都有羊肉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