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7:48
字数:7674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过不多久,衙内军左厢指挥使司全爽、右厢指挥使杨师贵几乎同时赶到。

    刘仁恭向他们发出的第一道命令是,衙内军全军整点戒备,随时待命!

    二人不解,似乎并未听说义武等三镇进犯的消息,何况就算三镇进防,不也还有范阳防线在外呢吗?

    刘仁恭沉着脸缓缓道:“非是旁人,乃是守光。”

    二人更是迷惑,相互看了看,等待刘仁恭继续分说。

    刘仁恭当然不会宣扬自己家丑,自家爱妾和亲生儿子***这种事情无论如何不能闹出去,实在是说不出口。

    “此番应援河东,守光等人不满,本帅已得确切消息,彼辈欲反!”

    “王爷,言据是否确然?亦或为他人所传?此事非同小可,不可轻率啊!”

    “确然无疑!守光今日已率义儿军诸将齐赴霸都骑大营,所谋甚大,事发只在眼前!”

    司全爽和杨师贵大惊,继而破口大骂。不怪二人惊怒,一来这是王爷亲口所言,二来老鸦堤大败后衙内军和义儿军、霸都骑已经生隙,司全爽和杨师贵一直记得当时义儿军和霸都骑的拖延和怠战,更何况近日以来,以刘守光等人为首的一派将领反对应援河东之声极为激烈,双方关系并不融洽。

    至于王爷和衙内之间的父子关系,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内,亲兄弟、父子辈之间为了权势而爆发的残酷斗争,在这个时代难道还少么?两人不仅听说过,更亲眼见过。要知道上一任卢龙节度使李匡筹的上位,便是自其嫡亲兄长李匡威手上而得!

    当下三人密议,准备今夜动手。

    司全爽又问是否立刻抓捕节度判官刘知温,将这位反对应援派中的文官之首擒获。

    刘仁恭很是犹豫了半天,终于缓缓道:“控制起来即可,不必绑缚,也不必明言,此事他所知不多,过后可仍旧叙用。”

    刘仁恭不是手软之人,今日之事虽说是内宅丑闻,所谓“彼辈欲反”的说辞全为莫须有,但既然以此为借口动手,那就必须将涉及之人全部斩杀,将所有隐患消除方可。这次动手的借口是反对应援派准备谋反,而反对应援一派的主要人物就是义儿军都指挥使刘守光、霸都骑军镇遏使赵霸、蓟州兵马使兼刺史赵敬,以及节度判官刘知温。

    在刘仁恭的考量中,前三人都是统兵大将,是绝对必须诛除的,否则后患无穷,而且他私心里也想趁此机会将义儿军、霸都骑和蓟州兵一举收入囊中,同时甚至可以借此将赵元德和赵珽这两大将们世家连根拔起,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无论是高家、王家还是李家都不会说什么,高行珪、高行周兄弟、王思同、李承约可都是支持应援的重要人物,是刘仁恭人为扩大的“谋反”事件中的“己方”,是和自己站在一个立场上的天然盟友。

    至于刘知温,刘仁恭却很是惜才,一来他自己心里很清楚这次事件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所谓的“谋反”,二来刘知温属于文官身份,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所以不怕他将来会闹出什么乱子。刘知温的才华还是很为刘仁恭激赏的,刘仁恭舍不得杀刘知温。

    于是刘仁恭点了一伙亲卫,将刘知温的营帐控制起来,既不杀他,也不让他离帐。

    九月三十日这天下午,整个衙内军都动了起来,外松而内紧。中军大营属于刘仁恭亲领的衙内亲军,共有亲卫十都,一千亲卫刀枪不离身、甲胄披于身,随时准备抓人。衙内军左厢也早早预备,严密监视义儿军大营动向。衙内军右厢则开出右厢营寨,为避人耳目,绕了一个大圈,于黄昏之际悄悄潜伏到距霸都骑军和蓟州军两处大营各自约五里之外的密林中待命。

    ......

    衙内军开始准备动手之际,霸都骑军中军大帐内数十名军将正在密议。密议直至天黑才散去,蓟州兵马使兼刺史赵敬首先带领麾下将领离开了霸都骑军大营,急匆匆赶回蓟州军营,目送赵敬离去后,霸都骑军镇遏使赵霸立于营门,向义儿军都指挥使刘守光拱手道别:“二郎,明日大伙儿都听你的了,到时干脆利落一些,切莫犹豫!”

    刘守光心事重重的点了点头,然后飞身上马,率领都虞侯、牙门将毕元福以下十余名心腹将领向自家大营而去。他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既激动又恐惧。在前方举火先导的横班护卫引领下,刘守光一边骑在马上,一边细细思量。

    从今日的三方密议中可以看出来,众将都不想再打下去了,面对宣武军这头庞然巨兽,绝大部分义儿军、霸都骑的军将们都谈之色变,心中充满了畏惧。新调来的蓟州系军将们在听过老鸦堤大败的惨烈状况后也失去了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一味心思讨论如何避战。

    真正想要打下去的是自己的父王、大兄,还有那些自负武勇的高氏兄弟、王思同和李承约等边关诸将。父王仍旧想打,是因为他不甘心屈居人下,还想作困兽之斗;大兄想打,是因为他把义昌军三州丢了个干净,急于恢复地盘和实力;那些边关诸将想打,是因为他们不知好歹,搞不清楚如今的宣武军究竟有多么强大!

    而在刘守光看来,自前年南征魏博惨败之后,卢龙军便失去了争雄天下的实力,能够偏安一隅便算不错了,拿什么去和宣武争锋?臣服谁不是臣服?向长安天子臣服和向宣武臣服又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挑出不同的话,其区别只在于向天子臣服没什么好处,也没什么坏处,而向宣武臣服的话,至少不会继续挨打。

    至少三五年内卢龙经不得大战了,必须争取时间修生养息,内整军制、外联朱藩,待实力恢复之后才可谈及其余。就这一点来说,自己和刘判官是一致的,可惜说服不了父王。

    明日就是正式出兵西征义武、成德、魏博三镇的时刻,在这个关键的前夜,三方终于达成了一致,准备于明日动手,向父王“兵谏”!

    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权势和新位,刘守光就忍不住一阵心潮澎湃。除了新的权势之外,他更想起了幽州城内节度府后宅的罗氏,终于可以不用那么提心吊胆了,他不由小腹上升起一阵燥热。

    来到挑着灯火的自家大营门前,却见门口恭恭敬敬的立着三名军士,当先的军官躬身施礼,随即高举一面令牌,向刘守光大声道:“禀衙内,明日大军即将出征,王爷召衙内前往中军议事,卑职已在此苦等多时,衙内即刻便随卑职前往吧。”

    刘守光一愣,不由有些心虚,没敢下马,就在马上问道:“某刚刚回来,待某回帐梳洗片刻,可好?”他紧张的盯着这名衙内军传令军官,右手握向了腰间的刀鞘。若是对方不同意......其实如果对方真的不同意,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这么暴起发难么?这可与密议时所约定的不同,恐怕会打乱三方作出的共同部署。

    却见那传令军官虽显焦急,却仍旧没有反对:“如此......还请衙内快一些罢,王爷已经等了许久了......卑职便在此恭候衙内。”

    刘守光松了一口气,也不看那军官,打马入营。

    毕元福在刘守光身后小声道:“衙内,是否......”手上做了个举掌成刀之势,掌刀向下一划。

    刘守光摇了摇头:“似乎无有可疑之处,关键之时,切莫自乱阵脚。”

    来到大营,几个身着战衣的女兵端来清水,替刘守光简单梳洗一番,这些女兵容颜秀丽,是刘守光偷偷藏于军中yin乐的。此刻天下大乱之际,许多军队军纪早已败坏,军中有女子服侍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军队中甚至裹挟有单独的女营,专供士兵发泄。但在卢龙军这样有着百年传承的老牌军镇之中,战兵营里仍旧不许有女子出现的。但刘守光好女色,每夜必御,故此以这种方式藏了几个女姬。

    将几个横班护卫召来,略略问了问今日营中是否有事,几个护卫都禀告说王爷午前曾经来营中找过刘守光,在大帐中等了一会儿便离去了,临走之际还留下吩咐,说是让衙内一俟回营便立刻去中军,有要事相商。

    听说刘仁恭曾经亲自来过义儿军大营,刘守光不觉就放下了心神,这说明父王并不曾有什么察觉和戒备,同时他也在暗自揣测,究竟是何等急事才会令父王亲来寻找?

    “张都头呢?”刘守光想要详细问一下。

    “王爷似乎来得很急,没带几个亲卫,张都头护卫王爷返回中军了。也不知现在又去了哪里......”

    刘守光更是放心,嘱咐毕元福在营中主持,召集众将着手准备明日“兵谏”之事,自己带了两个护卫出了大营,跟随中军传令军官而去。

    中军大营与往日没什么区别,只辕门、箭楼等处高挑灯火,不时有巡夜士兵往来穿梭。

    刘守光随那传令军官径直来到帅帐前,帐中灯火通明,那传令军官大声道:“王爷,衙内奉命来到。”

    帐中传来一声淡淡的“进来吧”,正是刘仁恭所发。

    刘守光弯腰挑帘而入,还没来得及抬头看清楚帐内形势,就觉脑后剧痛,随即眼前发黑,顿时人事不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