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新秩序
目录
设置
目录
正文
第一章 群众演员李某 第二章 健卒营 第三章 贝州(上) 第四章 贝州(中) 第五章 贝州(下) 第六章 魏州(一) 第八章 魏州(三) 第十章 魏州(五) 第十一章 北回归线(一) 第十二章 北回归线(二) 第十三章 北回归线(三) 第十四章 北回归线(四) 第十五章 北回归线(五) 第十六章 北回归线(六) 第十七章 北回归线(七) 第十八章 整军(一) 第十九章 整军(二)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第二十二章 榆关风云(一)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第二十七章 榆关风云(六) 第二十八章 榆关风云(七) 第三十章 榆关风云(九) 第三十一章 榆关风云(十)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二) 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三) 第三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四)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第三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六) 第四十章 白狼山水间(七) 第四十一章 白狼山水间(八) 第四十三章 白狼山水间(十)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第四十五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 第四十六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 第四十七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 第四十九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 第五十章 己未之冬(一)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第五十三章 己未之冬(四) 第五十四章 己未之冬(五) 第五十五章 己未之冬(六) 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 第五十八章 己未之冬(九) 第五十九章 己未之冬(十) 第六十章 己未之冬(十一) 第六十一章 己未之冬(十二) 第六十二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六十三章 己未之冬(十四) 第六十五章 己未之冬(十六) 第六十六章 己未之冬(十七) 第六十七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六十八章 仁恕之道(一) 第六十九章 仁恕之道(二)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第七十三章 仁恕之道(六) 第七十五章 仁恕之道(八) 第七十六章 仁恕之道(九) 第七十八章 仁恕之道(十一) 第一章 辽西双城(一) 第二章 辽西双城(二) 第三章 辽西双城(三) 第四章 辽西双城(四)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第七章 辽西双城(七) 第八章 辽西双城(八) 第十章 辽西双城(十) 第十二章 辽西双城(十二) 第十三章 辽西双城(十三) 第十四章 辽西双城(十四) 第十五章 辽西双城(十五) 第十六章 辽西双城(十六) 第十七章 辽西双城(十七) 第二十一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插曲(一)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第二十八章 插曲(五) 第二十九章 营州经略(一) 第三十章 营州经略(二)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第三十三章 营州经略(五) 第三十五章 营州经略(七) 第三十六章 营州经略(八) 第三十七章 营州经略(九) 第三十八章 营州经略(十) 第三十九章 蓟州(一) 第四十章 蓟州(二) 第四十一章 蓟州(三) 第四十二章 蓟州(四) 第四十三章 君之野望(一) 第四十四章 君之野望(二) 第四十五章 君之野望(三) 第四十六章 君之野望(四)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第四十九章 君之野望(七) 第五十章 君之野望(八) 第五十一章 君之野望(九) 第五十二章 君之野望(十) 第五十三章 君之野望(十一) 第五十四章 君之野望(十二) 第五十五章 君之野望(十三) 第五十六章 燕郡问题(一) 第五十七章 燕郡问题(二) 第五十八章 燕郡问题(三) 第五十九章 燕郡问题(四) 第六十章 燕郡问题(五) 第六十一章 燕郡问题(六) 第六十二章 燕郡问题(七) 第六十三章 燕郡问题(八) 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 第六十五章 燕郡问题(十) 第六十六章 燕郡问题(十一) 第六十七章 燕郡问题(十二) 第六十八章 燕郡问题(十三) 第六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一) 第七十章 怀远新思维(二) 第七十一章 怀远新思维(三) 第七十二章 怀远新思维(四) 第七十三章 怀远新思维(五) 第七十四章 怀远新思维(六) 第七十五章 怀远新思维(七) 第七十六章 怀远新思维(八) 第七十七章 怀远新思维(九) 第七十八章 怀远新思维(十) 第七十九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 第八十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 第一章 西京变(一) 第二章 西京变(二) 第三章 西京变(三) 第一章 西京变(四) 第五章 西京变(五) 第六章 西京变(六) 第七章 西京变(七) 第八章 西京变(八) 第九章 西京变(九) 第十章 西京变(十) 第十一章 西京变(十一)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第十三章 西京变(十三) 第十四章 西京变(十四) 第十五章 西京变(十五) 第十六章 西京变(十六) 第十七章 西京变(十七) 第十八章 西京变(十八) 第十九章 西京变(十九) 第二十章 西京变(二十) 第二十一章 西京变(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诸侯之定(一) 第二十三章 诸侯之定(二) 第二十四章 诸侯之定(三) 第二十五章 诸侯之定(四) 第二十六章 诸侯之定(五) 第二十七章 诸侯之定(六)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第二十九章 诸侯之定(八)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三章 诸侯之定(十二) 第三十四章 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五章 春夏(一) 第三十六章 春夏(二) 第三十七章 春夏(三) 第三十八章 春夏(四) 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 第四十章 春夏(六) 第四十一章 春夏(七)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第四十四章 春夏(十) 第四十五章 春夏(十一) 第四十六章 春夏(十二) 第四十七章 饶乐山巅(一) 第四十八章 饶乐山巅(二) 第四十九章 饶乐山巅(三) 第五十章 饶乐山巅(四) 第五十一章 饶乐山巅(五) 第五十二章 饶乐山巅(六)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第五十四章 饶乐山巅(八) 第五十五章 饶乐山巅(九) 第五十六章 饶乐山巅(十) 第五十七章 饶乐山巅(十一) 第五十八章 饶乐山巅(十二) 第五十九章 饶乐山巅(十三) 第六十章 饶乐山巅(十四) 第六十一章 饶乐山巅(十五) 第六十二章 饶乐山巅(十六) 第六十三章 饶乐山巅(十七) 第六十四章 饶乐山巅(十八) 第六十五章 饶乐山巅(十九) 第六十六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六十七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 第六十八章 钉子(一) 第六十九章 钉子(二) 第七十章 钉子(三) 第七十一章 钉子(四) 第七十二章 钉子(五) 第七十三章 钉子(六) 第七十四章 钉子(七) 第七十五章 钉子(八) 第七十六章 钉子(九) 第七十七章 钉子(十) 第七十八章 钉子(十一) 第七十九章 钉子(十二) 第八十章 钉子(十三) 第八十一章 钉子(十四) 第八十二章 钉子(十五) 第八十三章 钉子(十六) 第八十四章 钉子(十七) 第八十五章 钉子(十八) 第一章 幽州留后(一) 第二章 幽州留后(二) 第三章 幽州留后(三) 第四章 幽州留后(四) 第五章 幽州留侯(五) 第六章 幽州留后(六) 第七章 幽州留后(七)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第九章 幽州留后(九) 第十章 幽州留后(十) 第十一节 幽州留后(十一) 第十二节 幽州留后(十二) 第十三节 幽州留后(十三) 第十四节 幽州留后(十四) 第十五节 幽州留后(十五) 第十六章 幽州留后(十六) 第十七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十八章 幽州留后(十八) 第十九章 幽州留后(十九) 第二十章 幽州留后(二十) 第二十一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第二十三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 第二十四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二十五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 第二十六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 第二十七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 第二十八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 第二十九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三十章 幽州留后(三十) 第三十一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 第三十二章 卢龙节度(一) 第三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 第三十四章 卢龙节度(三) 第三十五章 卢龙节度(四) 第三十六章 卢龙节度(五) 第三十七章 卢龙节度(六) 第三十八章 卢龙节度(七) 第三十九章 卢龙节度(八) 第四十章 卢龙节度(九) 第四十一章 卢龙节度(十) 第四十二章 卢龙节度(十一) 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四十四章 卢龙节度(十三) 第四十五章 卢龙节度(十四) 第四十六章 卢龙节度(十五) 第四十七章 卢龙节度(十六) 第四十八章 卢龙节度(十七) 第四十九章 卢龙节度(十八) 第五十章 卢龙节度(十九) 第五十一章 卢龙节度(二十) 第五十二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 第五十三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 第五十四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 第五十五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 第五十六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五十七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 第五十八章 河北新军阀(一) 第五十九章 河北新军阀(二) 第六十章 河北新军阀(三) 第六十一章 河北新军阀(四) 第六十二章 河北新军阀(五) 第六十三章 河北新军阀(六) 第六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一) 第六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二) 第六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三) 第六十七章 非常规战争(四) 第六十八章 非常规战争(五) 第六十九章 非常规战争(六) 第七十章 非常规战争(七)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第七十二章 非常规战争(九) 第七十三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七十四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 第七十五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 第七十六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 第七十七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 第七十八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 第七十九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 第八十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 第八十一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 第八十二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 第一章 魏州血夜(一) 第二章 魏州血夜(二) 第三章 魏博血夜(三) 第四章 魏州血夜(四)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第六章 魏州血夜(六) 第七章 中官之死(一) 第八章 中官之死(二) 第九章 中官之死(三) 第十章 中官之死(四) 第十一章 蒋袁合流(一) 第十二章 蒋袁合流(二) 第十三章 蒋袁合流(三) 第十四章 蒋袁合流(四)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第十七章 大河之东(二) 第十八章 大河之东(三) 第十九章 大河之东(四) 第二十章 大河之东(五) 第二十一章 大河之东(六) 第二十二章 大河之东(七) 第二十三章 大河之东(八) 第二十四章 大河之东(九) 第二十五章 大河之东(十) 第二十六章 大河之东(十一) 第二十七章 大河之东(十二) 第二十八章 大河之东(十三) 第二十九章 双极(一) 第三十章 双极(二) 第三十一章 双极(三) 第三十二章 双极(四) 第三十三章 双极(五) 第三十四章 双极(六) 第三十五章 双极(七) 第三十六章 双极(八) 第三十七章 双极(九) 第三十八章 双极(十) 第三十九章 双极(十一) 第四十章 双极(十二) 第四十一章 双极(十三) 第四十二章 双极(十四) 第四十三章 双极(十五) 第四十四章 双极(十六) 第四十五章 双极(十七) 第四十六章 双极(十八) 第四十七章 范阳之春(一) 第四十八章 范阳之春(二)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第五十章 范阳之春(四) 第五十一章 范阳之春(五) 第五十二章 范阳之春(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第五十四章 范阳之春(八) 第五十五章 两河轮战(一) 第五十六章 两河轮战(二) 第五十七章 两河轮战(三)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第五十九章 两河轮战(五) 第六十章 两河轮战(六) 第六十一章 两河轮战(七) 第六十二章 两河轮战(八) 第六十三章 两河轮战(九) 第六十四章 两河轮战(十) 第六十五章 两河轮战(十一) 第六十六章 两河轮战(十二) 第六十七章 两河轮战(十三) 第六十八章 两河轮战(十四) 第六十九章 转折(一) 第七十章 转折(二) 第七十一章 转折(三) 第七十二章 转折(四) 第七十三章 转折(五) 第七十四章 转折(六) 第七十五章 转折(七) 第七十六章 转折(八) 第七十七章 转折(九) 第七十八章 转折(十) 第七十九章 转折(十一) 第八十章 转折(十二) 第八十一章 东都会盟(一)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第八十四章 东都会盟(四) 第八十五章 东都会盟(五) 第八十六章 决战上党(一) 第八十七章 决战上党(二) 第八十八章 决战上党(三) 第八十九章 决战上党(四) 第九十章 决战上党(五) 第九十一章 决战上党(六)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第九十三章 决战上党(八) 第九十四章 决战上党(九) 第九十五章 决战上党(十) 第九十六章 决战上党(十一)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第九十九章 决战上党(十四) 第一百章 决战上党(十五) 第一百零一章 决战上党(十六) 第一百零二章 决战上党(十七) 第一百零三章 决战上党(十八) 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上党(十九) 第一百零五章 决战上党(二十)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第一百零七章 南北战策(一) 第一百零八章 南北战策(二)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战策(三) 第一百一十章 南北战策(四)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北战策(五)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北战策(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北战策(七)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北战策(八)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北战策(九)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战策(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南北战策(十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北战策(十三) 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北战策(十五)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战策(十六) 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南(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南(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南(六) 第一百二十九章 河南(七) 第一百三十章 河南(八)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枢之要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枢之要(三)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中枢之要(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枢之要(五)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中枢之要(六)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枢之要(七)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完本感言
设置
主题
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号
18
第五章 魏州血夜(五)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更新时间:2024-01-20 07:59:41
字数:10732字
    www.xqxs.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 !

    眼见有所损伤,纪文允大怒,立刻点了手下几个亲随上前。这些亲随都配了重锤和重斧,持重斧的几个人二话不说,上前就冲着大门砍了起来,砍不多时,已将大门砍出缺口。持重锤者抢过去,照着缺口抡起了大锤,三两下间,大门便尽数破开。

    几个亲随连忙退到两旁,一队弓手早已做好准备,立刻向里放了两轮箭矢,府邸内传来一片惨呼。数十名保安在惨呼声中鱼贯而入,就听到里面暴起惊人的厮杀声。

    纪文允一边催促手下保安往里冲,一边指挥另一队人去堵截府邸的后门。侧耳倾听院里厮杀了片刻之后,他亲自下马,抽出横刀向里迈进。

    前院已经无人,只有满地尸首和鲜血,纪文允绕过前院,向中庭而去,一进月门,便见数十名手下的保安正在一株老槐下围攻十多名魏博牙兵。他仔细分辨,就见这些魏博牙兵中有一人武艺精熟,手中长枪往来翻腾,逼得己方攻不过去。就这么片刻工夫,便有两名保安受伤,退出了战圈。

    纪文允高喝了一声“退下”,保安们从战圈中纷纷撤开,将中庭围得水泄不通。

    纪文允冲那名魏博军将问:“你是程公信?”

    那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大群敌军,叹了口气,也不回答纪文允的问话,只道了句:“你们是袁象先的人?是汴军?”

    虽然他没有回答,但纪文允已经得到了答案,他笑了笑,比了个手势,十多名弓手抢到身前,箭矢如簧,直射而去。可怜程公信到死都没明白,今夜入城的究竟是谁。

    纪文允叮嘱道:“留下一队人看管府邸,将程公信人头保存好......唔,不许放火,统战处的韩头儿专门交代过,要一个完整的魏州......另外,不许乱抢,所有收缴统一点算,诸位都有份子......女人都圈禁起来,完事后处理......孩子?不是早就交代过么?男孩都杀了!......现如今是战时,以军法论处,谁乱了章法,某绝饶不了他!”

    部下们轰然应诺,立刻散去,转眼间,后宅内便传来了嘈杂的妇孺啼哭之声。

    纪文允出了程府,召集在府外等候的大队保安,继续由向导引领,一条一条街巷扫荡。

    魏博大将程公信授首的时候,李小喜正在皇甫峻府内。

    皇甫峻府邸位于魏州城东西主道的正东,金明桥内。李小喜入城之后没有顾及其他魏博将门,在向导的引领下直扑这里。

    之前袁象先和罗绍威私下往来商议过多次,虽然都是深夜联络,但仍然引起了皇甫峻的注意。皇甫峻一开始的时候相当警觉,加强了对招讨使行辕和节度府的监视。如果不是他至今没有整合好魏博将门的意见,早就带兵将两人拿下了。

    就在皇甫峻紧锣密鼓做着各项准备的时候,罗绍威亲自到皇甫峻的府邸上面见皇甫峻,主动坦白了袁象先联络自己的事情,哪天来过,来过几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皇甫峻把罗绍威说的话和自己掌握的情况一对照,心里暗道,你罗绍威还算识得好歹,知道自己是魏博人,因此对他的不屑稍微减轻了几分。

    罗绍威又说,他是来替袁象先调解的,袁象先对之前和皇甫峻的冲突感到抱歉,值此形势危急之刻,希望能够尽释前嫌,合力拒敌。罗绍威还说,袁象先为了表示歉意,打算向梁王禀报,推举皇甫峻为魏博节度副使、加同平章事。

    皇甫峻冷笑着问罗绍威,袁象先答允你什么好处?

    罗绍威脸色通红,惭愧的说,袁象先答允举荐自己加侍中衔。见皇甫峻只是冷笑,罗绍威又说,袁象先打算过了正旦之后设宴向皇甫峻赔罪,具体时间和地点都由皇甫峻选择。同时,罗绍威还取出一份礼单,说是袁象先送的,略表一点心意。

    皇甫峻收了礼单,但没有答允赴宴,只是敷衍着罗绍威离开了。他并不打算和袁象先和解,心里想的还是铲除袁象先,然后再提兵与卢龙军决战。

    罗绍威来过之后,皇甫峻对两个人的戒备稍微放松了一些,毕竟凭袁象先和罗绍威的那点子可怜的兵力,皇甫峻不认为对自己会有多大威胁。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向远在汴州的敬相再次修书,列举袁象先的桩桩罪状。无论敬相是否回信同意,他都会杀了袁象先,这份书信不过是为了事成之后缓和与宣武的关系罢了。

    今夜正旦,皇甫峻聚集了十多名心腹正在府中守岁,连同这些心腹的亲卫,府邸中聚集了近百名魏博军卒。幽燕保安总公司和河北招讨使行辕牙兵自南北同时入城之后,传来的厮杀声惊动了皇甫峻,但事发突然,大伙儿都没有想到敌军已经入城,于是皇甫峻派了几个军卒出去查探究竟。

    出去查探的军卒转出去几条街后,就看到了直扑而来的李小喜所部,但夜色之中看不清虚实,等李小喜所部冲到面前了,领头的还在喝问“你们是那支军马?城中为何吵闹......”问话还没结束,便被保安们一拥而上,死于乱刃之下。

    李小喜没有耽搁,他率数百保安奔行至皇甫峻府邸。皇甫峻今夜宴客,两侧仪门未闭,只立着几个军卒值守,倒是便宜了李小喜。将守门的军卒杀散后,厚重的府门大开,保安们如猛虎般冲了进去。

    皇甫峻见出门打探的军卒没有回来,但是城中的喧闹声越发响烈了,便觉得情况不妙,预感到很可能是袁象先那边出事了。也不再吃喝谈论,召唤心腹披甲持刀,出了大堂向门外走去。如果真是袁象先发难的话,皇甫峻倒反而松了口气——袁象先的举动只会令魏博将门更加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不需要他愁眉苦脸的犹豫不定了,直接斩杀了事,至于如何向宣武交代,自己也不需要担忧了。

    皇甫峻带领数十名心腹和亲卫来到前院的时候,正遇到大批保安们如狼似虎的冲杀进来,不容皇甫峻分说,兜头就是好一阵厮杀。皇甫峻没想到敌人竟然如此之多,被攻了个措手不及,部下死伤惨重,不得已且战且退,回到了设宴的大堂,将屋门关闭,开始死守。

    “你们是汴军么?为何对我魏博动武?”

    堂外武人应答,反而又响起一阵密集的脚步声,皇甫峻隔着门缝往外张望,就见大队大队脖子上系着白巾的武士陆续涌了进来,将大堂堵得水泄不通。同时,后宅内也响起了嘈杂的喧闹和哭泣声,对方显然是向自己的亲眷动手了。

    皇甫峻大急,隔着门高声喊道:“袁招讨何在?某要见袁招讨!”

    “......让袁象先出来说话!......”

    “姓袁的匹夫,谁给你的胆子?莫非不怕梁王降罪么?......”

    “姓袁的,有什么事冲某来,莫伤及家眷......”

    “袁贼,你究竟意欲何为?”

    外间无人应答,其间却有数次剧烈的撞门,都被心腹们死死顶住了。

    皇甫峻呼喊片刻,声音的都嘶哑了,正焦急之间,却听门外响起了一片哭喊,仔细听去,似乎有自己的妻妾,也有自己的子女。

    一句阴鸷的话语在门外响起:“皇甫衙内,某劝你还是出来的好,出来看看谁在门外。”

    几个在大门处死顶门闩的亲卫透过门缝看了看,一齐转向袁象先,个个脸色苍白。袁象先心头早有预感,内心惶急不已,连忙抢到门缝处观瞧。

    此刻天色已经渐渐发白,院外又燃着十多支火把,皇甫峻一眼就看见阶下跪着一排发髻散乱的妇孺老弱,正中间的是自己的老父老母,两侧是自己的妻妾。妻子死命搂着自己的嫡亲儿子皇甫晖,大半个身子都护在孩子身上,刚满四岁的孩子缩在妻子怀中,吓得直哆嗦。

    一排武士凶神恶煞般立于家眷身后,手中的大刀架在每个人的脖颈上。

    那句阴森森的话语再次响起:“皇甫衙内,某数到三,再不出来就从左边开始砍起,数三下砍一个,你掂量着办!”

    说话的人非常狡猾,躲在正门的侧翼,皇甫峻从门缝中看不到,但这句话有些耳熟,却一时之间想不起来。皇甫峻还在回想说话者究竟是谁的时候,那声音已经再次响起:

    “一......二......”

    皇甫峻无奈,只得高喊:“别,某出来便是,某降了,别伤害某的家眷!”

    大门开启,皇甫峻丢下兵刃,空手而出,身后是仅剩的二十多名心腹和亲卫,有些人受了伤,由左右的同伴搀扶而出。

    皇甫峻站在台阶之上,向刚才发号施令之人所处的方位看去,道:“此间主事者是谁?某有话......”

    “说”字不曾出口,就听一声爆喝“放箭”,飞蝗般的箭矢穿透了皇甫峻的胸膛,也将身后的一众心腹和亲卫们射得如同刺猬一般。

    皇甫峻倒了下去,仰望着苍白天际,血沫子不停自喉间涌出。

    视野中忽然出现了一张脸,眯缝着眼睛打量自己,皇甫峻终于认出了来人,不是袁象先,竟是多年不见的节度府牙兵押衙李小喜。

    皇甫峻的意识逐渐模糊,在彻底死亡之前,他听到李小喜阴狠的嗓音再次响起:“这个,还有这个,留着,咱们献给韩头儿,剩下的杀了,所有人!”

    天光见亮,魏州城内的喧闹和嘈杂却已经逐渐开始减弱,城中依然有哭喊和厮杀声,但已经没有黎明时分那般强烈。大街小巷上还有许多零星的战斗,那是入城的李小喜所部和袁象先所部在追逐漏网的魏博将门。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一夜没睡,他在书房中读了一夜的书。有几次他激动得想亲自出去看看,甚至亲自出门,带领自己的家丁出去狠狠杀上一场,出一出多年来心中无法散布的恶气。但最后都忍住了,“某是节度使,某是一镇大帅,大帅就要有大帅的样子,运筹帷幄便可,不必亲冒箭矢。”

    家丁们挨个回来禀报消息,什么方鼓桥外的程氏被屠了,什么柳苑的李氏被诛了,什么贾家胡同被杀了个血流成河,什么灯笼口伏尸遍地......每次传回来一个消息,罗绍威都会感到一阵燥热涌遍全身,回想一段曾经被欺辱的往事,然后以此佐酒,让热辣的浆液浇一浇自家的肠胃,直似飘飘欲仙!

    当金明桥外皇甫峻授首的消息传来时,罗绍威再也忍不住了,他腾的从椅上起身,在房中来回踱步,眼角湿润,口中喃喃道:“某是大帅了,某是大帅了......”

    旋即想起父亲罗宏信再世时叮嘱自己的话——谋大事者必以静,于是踱步来到桌案前,提笔蘸墨,诗成两句曰“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

    他不是纯粹的武人,因为始终生活在魏博牙兵的阴影中,他自小便只能舞文弄墨,正如今夜般以读书度日。罗绍威写过很多诗,河北之上也小有名气,这两句诗信手偶得,却是上乘之作,他自己看了看,很是得意。正在苦思下面的句子,却见一个老家仆冲了进来,高喊:“大帅,李押衙来了!”

    罗绍威再也顾不得什么诗歌和静气了,几步跃出书房,就见当年手下第一心腹李小喜正带着一群军兵向自己而来。

    “德山,多年不见了,一向可好?”罗绍威忍着激动望向李小喜,心头感激莫名。

    李小喜抱了抱拳:“大帅,卑职甲胄在身,不能全礼了!”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德山浴血整夜,煞是辛苦,来,且入某书房歇息片刻......老阿叔,快快整治菜肴,某要与德山叙旧......德山,很多年没来某这书房了吧......”

    “且慢!大帅忒也客气了,卑职此来,还需向大帅借一件物事,望大帅不吝相赠。”

    “好说,好说......”

    李小喜恭恭敬敬行礼,向罗绍威致谢:“如此,卑职谢过了!”随即微笑着向左右军士道:“——来啊,替某向罗帅借项上头颅一用。”

    当李小喜提着罗绍威的人头来到袁象先的招讨使行辕时,袁象先被吓了一跳,顿时失了方寸。

    “你......你......你怎么将他杀了?这,这可如何是好?”

    看着慌了神的袁象先,李小喜轻蔑一笑。由不得李小喜看不起袁象先,昨夜入城的时候,招讨使行辕所部的宣武军差点闹出大乱子,他们只是按照袁象先提供的名单抓捕几个魏博将门中有数的大将,执行的是封禁而非杀戮之策,结果导致北城的数家魏博将门群起反击,袁象先手中的行辕牙兵顿时死了两百多人,差点连北门都丢了。

    好在张景韶及时得了通报,急速率部应援,才将反击的魏博将门镇压下去,否则必然酿出大乱子。

    但看不起归看不起,韩延徽交代的事情,李小喜不敢不尊,当下将头颅往袁象先桌案上一放:“袁招讨,这可是袁招讨返回汴州的护身符,没了这道符,恐怕袁招讨过不了你家王爷那一关。”
本站所有小说均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或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果版权方认为在本站放置你的作品会损害你的利益,请指出,星球小说网在确认后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大河网络 苏B1.B2-20235303 苏B2-20230047 苏ICP备2023041588号-4 苏公网安备3204000201004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78-0987 sitemap